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26章 国际技术封锁(第2页)

 

理论组的突破来自故宫修缮厂。小陈发现,工匠们处理古家具的生漆工艺,其漆膜的介电常数与 \"尼特\" 漆接近:\"生漆的苯二酚含量,\" 他举着从故宫借来的光谱分析报告,\"能在高频环境下保持绝缘稳定性,比苏联漆多抗 10% 的电磁干扰。\" 这个发现让材料组振奋,立即在实验室搭建起传统漆艺的改良生产线。

 

三、算盘上的算法重构

 

国际禁运让依赖进口芯片的加密算法陷入瘫痪,李工带着理论组在算盘上重新推演:\"既然拿不到二进制计数器,\" 他在黑板上画出机械齿轮组与算法的对应关系,\"就用 1957 年反特的质数齿轮组实现逻辑运算。\" 小陈提出 \"齿轮组逻辑门\" 概念,将 17 齿、19 齿、23 齿的齿轮组合,通过不同咬合方式实现与、或、非运算 —— 这套完全依赖机械结构的算法,让密码机在没有电子元件的情况下仍能完成加密。

 

最巧妙的设计是 \"蜂蜡密钥盘\"。小王将生漆与蜂蜡混合,制成可雕刻的固态密钥载体,每个齿纹深度对应不同的加密档位:\"就像把老赵师傅的盲操作凸点,\" 他展示着表面凹凸的蜡盘,\"变成能被机械臂识别的物理密钥。\" 这种完全本土化的密钥生成装置,在后来的西南三线测试中,比进口电子密钥盘的抗摔性能强三倍。

 

四、地下室里的逆向突围

 

1962 年 1 月的低温测试中,使用生漆绝缘的电子管电路出现漏电,小陈盯着示波器上的杂波陷入沉思。老赵突然想起在舟山群岛见过的渔民补网:\"用竹篾编个屏蔽罩,\" 他指着生锈的铁丝架,\"就像给电路穿件防波衣。\" 这个来自海洋的灵感,让小陈设计出竹炭纤维编织的电磁屏蔽层,经测试能吸收 40% 的杂散电磁辐射。

 

在机械加工室,小王的铣床正在加工用缝纫机齿轮改造的传动组:\"针车齿轮的模数是 1.0,\" 他测量着齿距,\"比 -209 的 1.5 模数更适合微型化。\" 老赵在旁指导:\"当年在平潭岛,我们把缴获的美军齿轮参数记在烟盒纸上,\" 他敲着加工中的齿轮,\"现在咱们自己的齿轮,得刻上中国的模数。\"

 

五、实战前线的生存智慧

 

1962 年 3 月的西南三线建设现场,密码机的 \"国产化改造\" 接受极限考验。在海拔 2500 米的坑道,使用自行车辐条齿轮的密码机出现冷焊现象,小王立即调用茶岭矿的经验:\"用蜂蜡加热后涂抹齿轮间隙,\" 他背着氧气瓶操作,\"就像给齿轮做个防冻按摩。\" 这个土法保养让设备在 - 20c环境下的故障率下降 60%。

 

理论组在前线发现,生漆绝缘层在高湿环境下会产生可逆膨胀,反而形成天然的湿度传感器。小陈迅速修改算法:\"把漆膜膨胀率转化为密钥偏移量,\" 他在潮湿的坑道里记录数据,\"让环境干扰变成加密的一部分 —— 这比进口设备的人工校准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