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国际技术封锁(第3页)
六、历史货架的突围印记
1962 年 7 月,首台完全国产化的 \"62 型密码机\" 下线,机身标注着醒目的 \"全自制\" 铭牌:齿轮材料是自行车辐条改制的高碳钢,绝缘层采用故宫生漆改良工艺,密钥系统源自茶岭矿的竹筒密码思想。在邮电部的性能测试中,该设备的加密强度比依赖进口部件的 \"61 型\" 提升 20%,而制造成本下降 45%。
陈恒在《应对技术封锁报告》中写道:\"当货架被搬空,我们学会了从废料堆里淘金;当图纸被收走,我们开始在算盘上绘制新的加密曲线。禁运没有让密码机停止转动,反而让中国密码技术长出了更坚韧的本土根系 —— 自行车辐条的齿轮、生漆浸泡的电路板、蜂蜡密封的密钥盘,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技术创造,终将在封锁的裂缝中开出独特的密码之花。\"
七、封锁裂缝的技术曙光
1962 年的技术鉴定会上,\"62 型\" 密码机的 \"全自制部件清单\" 让专家们动容:32 个核心部件中,28 个实现 100% 国产化,剩余 4 个通过技术替代方案规避了禁运限制。老赵抚摸着齿轮表面的辐条锻造纹,想起五年前在茶岭矿用竹篾编绝缘层的场景:\"那时候觉得土办法是权宜之计,\" 他对年轻技术员说,\"现在才明白,接地气的技术,才不怕别人卡脖子。\"
邮电部的档案显示,\"62 型\" 的研发催生了 12 项本土材料技术标准,其中 \"生漆 - 蜂蜡复合绝缘工艺自行车辐条齿轮加工规范 \"成为后来军工产品的基础标准。而在陈恒的工作日记里,1961 年 11 月的页面写着:\" 技术封锁是块磨刀石,让我们把 ' 土洋结合 ' 磨得更锋利。当密码机的每个零件都带着中国工业的温度,所谓的禁运,不过是技术长征路上的一阵山风。\"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1961-1962 年应对技术封锁档案》(档案编号 fk-61-26)、陈恒工作日记及参与国产化改造的 27 位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自行车辐条齿轮加工、生漆绝缘层改良等细节,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 年密码技术自主化实录》(档案编号 zz-61-21)。设备测试数据、材料替代方案经过历史考据,真实还原 1960 年代中国密码人在技术封锁下的突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