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28章 情报安全压力

卷首语

 

【画面:1962 年 3 月的西北某保密通信站,技术负责人陈恒手持放大镜,专注审视着 1962 年 2 月的《异常信号监测记录》。\"平潭岛频段出现周期性杂波茶岭矿密钥周期异常 \"的红笔标注旁,半张被破译的密电码纸带静静躺着,边缘处齿孔撕裂的毛边清晰可见。陈恒的放大镜定格在纸带第 17 组码元,发现相邻齿孔间距比标准值宽 0.2 毫米 —— 这个在显微镜下显形的细微差异,即将成为追踪敌台的关键线索。镜头缓缓转向地下室,52 岁的技工老赵正全神贯注地给\"62 型 \"密码机加装蜂蜡屏蔽层,25 岁的技术员小王拿着磁铁仔细扫过设备外壳,矿灯的光芒照亮他工装口袋里的盖革计数器 —— 这台曾经在铀矿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设备,此刻化身为反窃听的前沿哨兵。字幕浮现:当发报机的荧光屏映出异常波纹,当密钥转盘的凸点手感出现微妙变化,中国密码人在蜂蜡涂层与电子管的共鸣中捕捉危险的震颤。他们用反特斗争的老经验校准新时代的威胁,在算盘上演算密码分析公式,于木工车间的刨花堆里研制防窃听装置 —— 那些被频谱仪捕获的寄生信号、在密钥转盘刻痕里发现的监听印记、深夜食堂餐桌上的密码纸条涂鸦,终将在历史的情报安全史上,成为中国从\" 被动防御 \"迈向\" 主动反制 \" 的第一组警觉坐标。】

 

1962 年 3 月 15 日凌晨三点,西北保密通信站的地下室里,示波器的荧光屏突然跳出规律的正弦杂波,25 岁的小陈瞬间绷紧了神经。作为参与过 1957 年平潭岛反特行动的技术骨干,他对这种异常信号再熟悉不过 —— 那是敌台窃听器特有的寄生信号,如同潜伏在黑暗中的幽灵,试图窃取加密通信的秘密。

 

一、异常信号的抽丝剥茧

 

三天后的技术分析会上,45 岁的理论组负责人李工用算盘精准计算着信号频谱:\"杂波频率 18.7hz,与我们密码机的工作频段重叠率达 83%。\" 他指着黑板上的频谱对照图,\"比 1957 年白犬列岛战役时的敌台信号高出 0.3hz,初步判断是经过改良的新型窃听器。\" 话音未落,52 岁的技工老赵举起从设备缝隙中提取的金属碎屑,借助放大镜仔细辨认:\"这是美军 -209 密码机使用的合金钢,成分里的镍含量比国产钢高 2%。敌人在模仿我们的齿轮咬合频率,想用我们破解过的技术来反制我们。\"

 

年轻技术员小王的发现同样令人心惊。在对密钥转盘进行例行维护时,他注意到第 17 号凸点的磨损程度明显异于其他:\"正常使用下,每个凸点的磨损应该是均匀的,\" 他向众人展示显微镜下的图像,\"但这个凸点有被外力刻意摩擦的痕迹,而且每次转动都精准停在 17 齿 —— 那是我们质数密钥的起始点,敌人在试探我们的密钥规律。\"

 

二、反窃听防线的立体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