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情报安全压力(第2页)
材料组迅速响应,将目光投向本土材料的防护潜力。老赵带领团队改良了茶岭矿沿用的蜂蜡工艺,将故宫修缮厂的生漆与蜂蜡按 7:3 的比例混合,并加入 0.5% 的朱砂粉:\"生漆的绝缘性能本就优异,加入朱砂后,能有效吸收 18-20hz 的电磁波,\" 他展示着新烧制的蜂蜡生漆涂层,\"当年在矿洞用来防矿尘,现在成了防窃听的第一道屏障。\"
小陈则从纺织厂的竹炭纤维中获得灵感,仿照矿工编织安全帽的工艺,在密码机内部构建了三层竹炭纤维屏蔽网:\"每根竹炭纤维直径 7 微米,正好能过滤窃听器的高频信号,\" 他解释道,\"就像给密码机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防弹衣。\" 这种源自山区通信的土法智慧,经过现代技术改良,成为对抗电子窃听的有效手段。
理论组的应对策略则更具创新性。李工借鉴 1958 年山区密码机的环境参数密钥法,设计出 \"实时噪声注入算法\":\"我们从茶岭矿、平潭岛等七个重点区域收集实时环境数据,包括湿度、潮汐、甚至矿区的矿车运行频率,\" 他在黑板上画出算法模型,\"每发送 10 组密码,就随机插入一组环境数据作为噪声,让窃听器的自动解码系统陷入混沌。\" 这种将地理环境转化为加密要素的思路,正是团队 \"土洋结合\" 技术路线的生动体现。
三、心理博弈的无声战场
1962 年 4 月,针对平潭岛的异常信号,团队展开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诱捕行动。小陈故意在公开频段发送含错的 \"密钥校准信号\",并在信号中植入经过特殊处理的噪声码。两小时后,示波器上的杂波果然锁定了这个虚假频段,老赵带领侦察兵沿着信号方向搜索,在礁石缝隙中发现了伪装成贝壳的窃听器:\"敌人的伪装技术进步了,外壳涂着和渔民一样的桐油灰,\" 老赵指着窃听器底部的齿轮状压痕,\"但他们没想到,真正的贝壳不会在退潮时发出齿轮转动的咔嗒声 —— 那是 -209 齿轮特有的咬合声。\"
在某保密站的日常检查中,小王的一个小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在密钥转盘的凸点上涂抹了一种特殊的荧光蜂蜡,这种蜂蜡在白天毫无异常,却能在夜间留下操作痕迹。当监测到某转盘出现异常荧光轨迹时,侦察员顺藤摸瓜,成功抓获了一名伪装成炊事员的窃密者 —— 他的鞋底,正沾着与实验室相同的荧光蜂蜡碎屑。
四、实战检验的密码壁垒
1962 年 5 月,装备新型防护体系的 \"62 型\" 密码机迎来了西南三线的实战检验。在敌台模拟的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生漆蜂蜡涂层展现出惊人的防护能力,将信号泄漏量降低了 65%;竹炭纤维屏蔽网则让窃听器的有效接收距离从 50 米缩短至 15 米,彻底打乱了敌方的窃听计划。
然而,威胁从未停止升级。当敌方改用声波窃听技术,试图通过齿轮转动的声响破解密钥时,团队再次展现出强大的应变能力。小陈想起 1959 年跨领域项目中研究的振动补偿技术,迅速带领团队给密码机加装了双重防震系统:\"底层是自行车内胎改造的橡胶防震垫,\" 他展示着设备底座,\"上层是蜂蜡阻尼器,能将齿轮噪声降低 20 分贝,让敌人的声波监听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