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科研环境优化
卷首语
“画面:1964 年 7 月的北京邮电部地下室实验室,陈恒弯腰避开倾斜的房梁,手中的卷尺停在 1.8 米高度 —— 这是三年前从茶岭矿带回的竹筒密钥转盘的悬挂高度。墙角的木质书架上,1958 年的《矿用密码机维护手册》与 1964 年的《电子显微镜操作指南》挤在一起,前者的竹制封面已被蜂蜡浸得发亮,后者的塑封膜上还贴着德文说明的中文译注。镜头扫过斑驳的墙面,1959 年反特行动的信号频谱图与新绘制的实验室改建蓝图重叠,墙根处的蜂蜡防潮线与新浇筑的混凝土基座形成时间的分界线。字幕浮现:当进口电子显微镜的冷光映出蜂蜡涂层的纳米结构,当茶岭矿的竹筒湿度计接入国产数据总线,中国密码人在发霉的墙皮与崭新的瓷砖间搭建知识桥梁。他们用矿洞的通风原理设计实验室气幕,拿故宫的密档管理法建立数据台账,将反特斗争的保密经验转化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那些在旧笔记本上誊抄的实验数据、在新机房调试的国产计算机、深夜值班室里的跨学科辩论,终将在历史的科研生态史上,成为中国密码从 "因陋就简" 迈向 "体系建构" 的第一组进化坐标。”
1964 年 7 月 15 日,地下室的吊扇在 38c的闷热中发出吱呀声,小陈抱着一摞牛皮纸袋穿过走廊,纸袋上的 "蜂蜡涂层实验数据" 标签被汗水洇湿。28 岁的他在 1959 年加入团队时,所有数据都记在竹筒片上,而此刻,他正为新建成的数据共享平台录入第 136 组矿洞湿度参数:"这些竹筒片," 他摸着泛黄的记录,"现在都该住进电子管计算机的 ' 新家 ' 了。"
一、物理环境:在旧厂房里种新苗
(一)空间改造的行业智慧
实验室改建方案带着鲜明的跨行业烙印,陈恒选中的西郊纺织厂旧厂房正在经历蜕变:
气幕系统:借鉴茶岭矿的坑道通风原理,在实验室入口设置蜂蜡加热气幕,"矿洞里用炭火驱赶湿气," 老赵调试着气幕喷嘴,"现在用蜂蜡蒸汽,既能防潮又能留个 ' 安全印记 '—— 敌人的电子设备过不来,咱们的矿工靴能过去;"
隔振地基:二机部支援的核工业隔振技术与东北抗联的地火龙工艺结合,混凝土基座中埋设桦木隔振层,"抗联战士在雪地里用木头隔绝寒气," 基建队长敲着地基,"现在用它隔绝纺织厂的织机振动,误差控制在 0.01 毫米;"
采光设计:南侧窗户采用故宫的斜棂窗原理,37 度倾角既能引入自然光,又能避免阳光直射频谱仪,"故宫师傅说,这种角度能让字画少受紫外线伤害," 小陈调整着窗棂间距,"现在让精密仪器也沾沾老祖宗的智慧。"
(二)本土材料的系统应用
实验室的每个角落都流淌着本土智慧:
墙面处理:刷着茶岭矿的蜂蜡 - 石灰浆,这种 1958 年用于铀矿坑道的涂料,既能吸附粉尘又能调节湿度,"比进口乳胶漆多坚持三个月," 小王的湿度记录仪显示;
地面铺设:采用景德镇的陶土砖,经 700c烧制的砖体自带微孔结构,"陶瓷厂师傅说,这种砖能吃掉 30% 的静电," 小陈的静电测试仪显示,"比橡胶地垫更适合咱们的木质齿轮设备;"
设备支架:用东北林场的桦木打造,榫卯结构的承重能力经自行车厂工程师计算,"比金属支架多了 15% 的抗震缓冲," 老赵拍着显微镜支架,"还能让齿轮组的热胀冷缩更均匀。"
二、数据管理:从竹筒片到电子管
(一)土洋结合的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