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38章 科研环境优化(第2页)

 

新建成的 "64 型数据共享平台" 是传统与现代的奇妙融合:

 

硬件核心:二机部支援的 "103 型" 电子管计算机占据机房中央,穿孔卡片上打着蜂蜡涂层的分子数据,旁边是老赵设计的机械检索装置,"用算盘的五珠四档原理," 他演示着卡片分类,"能让老技工快速找到对应的矿洞数据;"

 

台账系统:保留了 1957 年反特行动的密电码本格式,牛皮封面印着 "数据如密,失之千里" 的警句,每页右下角都有蜂蜡封印,"和当年封锁敌台时的密电封存法一样," 陈恒摸着封印,"电子数据要存,纸质台账也要守;"

 

共享机制:建立三级权限制度,边防战士的实战数据、矿工的环境参数、银行的金融密级自动分类,"就像当年给不同战线的密码机设置不同密钥," 小李调试着权限系统,"让该看见的人看见,该保密的永远保密。"

 

(二)实战数据的活化利用

 

数据平台的价值在实战中逐步显现:

 

材料研发:整合全国 23 个矿区的蜂蜡成分数据,发现秦岭蜂蜡的棕榈酸含量最高,据此改良的涂层在盐雾中寿命延长 20%;

 

算法优化:导入珍宝岛的敌情响应数据,"动态模数混淆算法" 的误判率从 5% 降至 1.2%,边防通信兵的操作日志成为算法迭代的 "活教材";

 

设备改良:分析纺织厂 57 台织机的噪声数据,"噪声共生型" 的频率追踪精度提升至 0.05hz,敌方频谱仪的误判区间扩大至 ±2hz。

 

三、学术生态:在碰撞中生长

 

(一)跨学科的日常对话

 

实验室的黑板成为思想碰撞的战场:

 

老赵用粉笔在黑板左侧画齿轮,右侧是小陈的群论公式,"你这 17 阶循环群," 老赵敲着齿轮图,"和我们在矿洞用的 17 齿密钥转盘一个道理;"

 

故宫修复师老杨带来的生漆配方,让李工的材料模型出现突破,"古画的千年不腐," 老杨指着显微镜照片,"和咱们的蜂蜡涂层,都是高分子的排列智慧;"

 

抗联老战士的口述历史被转化为低温设备的设计参数,"当年在零下 40c传递密信," 老战士摸着冻土室的羊皮内胆,"现在的设备,得比我们的棉袄更抗冻。"

 

(二)保密与共享的平衡术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带着反特斗争的烙印:

 

物理保密:重要图纸采用茶岭矿的竹筒密卷形式,表面涂有遇水变色的蜂蜡,"和当年在竹筒里藏密电码一样," 陈恒展示着保密图纸,"水滴上去,蜂蜡就显形出 ' 保密 ' 二字;"

 

数字加密:核心算法采用 "算盘 - 二进制" 双重校验,每个数据块都经过珠算口诀的加密转换,"九归除法的每一步," 小李敲着键盘,"都是一道防篡改的关卡;"

 

人员管理:延续 1957 年反特行动的 "双人双锁" 制度,重要设备的钥匙分别由技工和理论家保管,"就像当年发报机的密钥和电源分开管," 老赵拍着保险柜,"土办法里藏着大道理。"

 

四、科研伦理:在传承中创新

 

(一)老技工的新战场

 

老赵的工具包在新实验室里有了新成员:

 

电子显微镜的载物台上,放着他自制的桦木校准块,每个校准块都刻着矿洞的坐标;

 

数据平台的检索系统旁,摆着他手绘的 "齿轮触感图谱",每个齿纹对应不同的加密档位;

 

低温箱的维护日志里,他用矿灯的光束在结霜的观察窗画下设备的关键参数,"就像当年在矿洞的岩壁上记数据。"

 

(二)理论家的实践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