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51章 年11月:钢筋密阵

卷首语

 【画面:1962 年 11 月的马兰基地,沙尘暴过后的通信铁塔在夕阳下投下歪斜阴影,12 根外露钢筋的锈迹在沙粒覆盖下若隐若现。放大镜下的钢筋间距(12 厘米)与加密表格的网格线完全重合,锈蚀样本在天平上的读数(0.02 克)经换算恰好对应算法强度等级 “2 级”。数据流动画显示:12 根钢筋→12 种加密算法,间距 12 厘米→12 位基础密钥,锈蚀量 0.02 克→动态调整系数,三者构成的加密矩阵经旋转 60 度后,与 1962 年 1 月的铁塔夹角形成历史呼应。字幕浮现:当钢筋成为密码的骨架,每一寸锈蚀都在计算安全的耐久度 ——1962 年的加固作业不是简单的工程维修,是中国密码人用钢铁与风沙书写的动态密钥方程。】

 【镜头:沙尘暴后的铁塔底座,12 根钢筋在沙堆中露出半截,编号 “1-12” 的白漆在风沙侵蚀下斑驳,编号 “7” 的钢筋锈蚀最严重,表面的锈迹厚度(0.2 毫米)与游标卡尺的测量刻度完全吻合。陈恒的笔记本翻开在 “加密算法对照表” 页,钢筋编号旁标注的算法名称(移位、替代、置换等)与铁塔的 12 个角钢节点形成一一对应。】

 1962 年 11 月 13 日清晨,沙尘暴刚过的马兰基地还弥漫着沙尘味。陈恒踩着没过脚踝的沙砾走到通信铁塔下,昨夜的狂风已让铁塔底座出现细微倾斜,最东侧的钢筋与混凝土接缝处裂开 0.3 厘米的缝隙,沙粒正不断往里渗。他蹲下身用手指测量钢筋间距,拇指与食指张开的宽度恰好卡进两根钢筋之间,“12 厘米”—— 这个数字在他脑海里与加密算法的 12 种基础模式瞬间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