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年11月:钢筋密阵(第2页)
加固作业从上午 9 点开始,陈恒让战士们用红漆给 12 根钢筋编号。当编号 “3” 的钢筋被清理干净,他发现其表面的锈蚀呈现规律的条纹状,每平方厘米的锈迹用天平称重恰好是 0.02 克。“锈蚀越严重,说明这里风沙侵蚀越强,” 他在笔记本上标注,“对应算法强度需提升 3 级”。编号 “7” 的钢筋锈蚀最严重(0.05 克 / 平方厘米),被指定对应最高级别的 “一次性密钥算法”,编号 “1” 的全新钢筋(0.01 克 / 平方厘米)则对应基础的 “移位加密”。
【特写:陈恒用游标卡尺测量钢筋间距,12 厘米的读数在阳光下投影到笔记本上,与他手绘的 12 位密钥格子完全对齐。锈蚀样本放在称量纸上,天平游码移动的距离(1.2 厘米)与钢筋直径(1.2 厘米)形成 1:1 比例,这个细节被立刻记为 “锈蚀 - 强度换算基准”。】
午后的加固现场,陈恒指挥战士在钢筋间隙插入木楔固定。当第 7 根木楔敲入时,他突然注意到木楔的厚度(1.2 厘米)与钢筋直径相同,由此设计出 “动态密钥更新机制”:每根钢筋的锈蚀量每增加 0.01 克,对应算法的密钥长度就增加 1 位。编号 “5” 的钢筋在测量时发现间距比标准值宽 0.2 厘米,这个误差被转化为 “容错系数”,允许加密传输时存在 0.2% 的偏差。
通信站的灯光在深夜依然亮着,陈恒正将钢筋参数转化为加密表格。12 种算法按钢筋编号排列,每种算法的启动密码由 “间距 x10 + 锈蚀量 x100” 构成,比如编号 “3” 的钢筋对应密码 “12x10+0.02x100=122”。他让报务员测试这套新密钥,当加密指令通过锈蚀最严重的 “7 号算法” 传输时,抗干扰能力比原来提升 47%,这个数据与钢筋的锈蚀增长率(0.02 克 / 天)形成数学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