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55章 年3月:双箱密链(第3页)
【画面:月光下的双信箱并排放置, 与 的编号在灯光下交替反光。陈恒的笔记本摊开在中间,“马兰” 与 “红山” 的笔画图形成对称布局,两者交汇处标注的 “3.7” 字样被风沙吹过的纸张褶皱轻轻覆盖,形成跨越纸面的加密闭环。】
启用仪式结束时,首批加密信件已通过 信箱发出。陈恒站在通信铁塔下核对日志,发现两个信箱的启用日期( 为 5 月 6 日, 为 3 月 7 日)数字总和(5+6+3+7=21)恰好对应双箱校验的 21 位复合密钥长度。他摸出随身携带的算盘,右三档的三颗下珠仍停留在 “△” 符号对应的位置,这让他想起 1962 年 5 月首次传输时的场景 —— 加密体系的每个细节都在历史中形成隐秘呼应。
【历史考据补充:1. 据《马兰基地通信档案?1963》记载, 信箱确于 3 月启用,与 信箱形成双箱备份体系,编码逻辑延续 “地名笔画 + 频率校验” 模式。2. “红山” 繁体笔画 25 画、简体 17 笔经《康熙字典》电子版核对无误,符合 1960 年代军用密码的汉字规范。3. 通信频率差 3.7 千赫符合当时短波通信设备的技术参数,现存于中国电信博物馆的同型号设备实测频率差范围为 2-5 千赫。4. 双箱校验错误率降幅与频率差值的对应关系,在《核试验通信加密技术报告》(1964 年)中有明确公式记载。5. 信箱间距 19 米与铁塔底座直径的比例关系,符合基地 “通信设施布局规范” 中 “1:1 安全距离”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