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年5月:里程密轨
卷首语
【画面:1963 年 5 月的戈壁运输线,卡车里程表的指针在阳光下跳动,每公里 0.01 度的误差经放大镜放大,形成的扇形角度与密码机频率漂移的波形完全重合。数据流动画显示:0.01 度误差→1 位动态密钥,100 公里→密钥更新周期,误差曲线与频率漂移曲线叠加后,形成的闭环面积恰好等于核材料运输的安全系数(3.7)。字幕浮现:当车轮碾过戈壁的每一公里,里程表跳动的不仅是数字,是中国密码人用机械精度编织的移动防线 ——1963 年的运输加密不是简单的路程记录,是误差与安全的数学博弈。】
【镜头:陈恒蹲在运输卡车旁,手指轻触里程表玻璃,指针转动的声音(每 0.1 公里一次滴答)与密码机的齿轮声同步。运输日志上的误差记录用红笔标注,每 100 公里画一条竖线,竖线间距(1 厘米)与卡车轮胎花纹间距(1 厘米)形成 1:1 比例。核材料运输箱的铅封编号(5100)与 “5 月每 100 公里更新” 形成数字呼应。】
1963 年 5 月 7 日清晨,核材料运输加密方案最终审定会在基地会议室召开。陈恒摊开的运输路线图上,从马兰基地到中转站的 510 公里路程被红笔分成 5 段,每段 100 公里处都画着小小的密钥符号。“运输车辆的里程表经校准,每公里误差稳定在 0.01 度,” 他用直尺测量图纸上的路线长度,“这个误差值就是动态密钥的基础单位,每累计 100 公里自动进位更新。”
首批测试运输在当天午后启动。陈恒坐在领头卡车的副驾驶座,手里的笔记本与里程表同步记录:行驶至 10 公里处,误差 0.1 度→密钥末位加 1;37 公里处,误差 0.37 度→触发首次校验;当里程表跳至 100 公里,他立刻让报务员更新密钥,新密钥的首位数字 “1” 恰好对应误差累计值(1.0 度)。卡车颠簸时,他发现里程表误差会临时增至 0.02 度,这个细节被补充进规则:“路面颠簸时段,密钥更新提前至 50 公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