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57章 年5月:里程密轨(第2页)

 【特写:陈恒的铅笔在运输日志上绘制误差曲线,每公里的 0.01 度偏差用细小的锯齿线表示。当曲线延伸至 100 公里处,锯齿的累计高度(1 厘米)与密码机频率漂移记录纸上的波形高度完全一致。报务员在旁记录的密钥更新时间(1 小时 27 分),与卡车平均时速(37 公里 / 小时)形成精确换算(100÷37≈2.7 小时)。】

 深夜的戈壁运输途中,气温降至 5c,里程表因温差出现 0.005 度的额外误差。陈恒让司机停车校准,发现误差值与密码机的夜间频率漂移(0.005 赫兹)完全吻合。“温度每降 1c,误差增加 0.001 度,” 他在日志上标注,“对应密钥需增加温度补偿位”。当卡车驶过第 300 公里的戈壁断崖,里程表误差累计 3.0 度,此时密码机的频率漂移曲线也恰好出现 3.0 赫兹的波动,两者的吻合度让报务员惊叹:“就像用同一个模板画出来的”。

 运输队抵达中转站时,陈恒汇总 510 公里的误差数据:总误差 5.1 度,共更新密钥 5 次,每次更新后的解密成功率均保持 100%。他将运输日志与密码机记录纸重叠比对,发现里程误差曲线的波峰波谷与频率漂移曲线完全咬合,在第 370 公里处的最大误差(3.7 度)对应着频率最大漂移值(3.7 赫兹)。这个发现让他在日志末尾写下:“运动中的误差即动态的安全 —— 运输线就是密钥生成线”。

 【画面:清晨的中转站,朝阳照在堆叠的运输日志上,每张纸的边缘都按里程标注着密钥更新点,连接这些点形成的折线与卡车实际行驶轨迹图重叠。陈恒用红绳将日志与密码机记录纸绑在一起,绳结的缠绕圈数(5 圈)对应 5 次密钥更新,绳长(100 厘米)对应 100 公里更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