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年2月:优先级密频(第2页)
“特写:陈恒在测试日志上绘制优先级曲线,铅笔移动的角度(60度)与直尺测量的夹角精确吻合,曲线顶点标注的“37级”旁,用红笔写着“对应核爆数据传输成功率100%”。示波器屏幕上的两条曲线在60度交叉点,数据传输速率(1.2mB/s)与1963年水冷系统的流量参数形成技术呼应,曲线的波动周期(7秒)与1963年雷击的光声间隔相同。”
午后的测试进入高潮,与信箱的并发量持续攀升至196条/分钟。陈恒紧盯着优先级指示灯,37级对应的绿色灯光每0.3秒闪烁一次,与跳频频率同步。当核爆核心数据第7次传输时,常规通信的干扰信号突然增强,示波器上的曲线夹角一度缩小至45度,他立刻调整跳频带宽(从1.2mhz扩展至1.9mhz),夹角在30秒内恢复60度。“60度是安全临界角,”他对记录数据的战士解释,“小于这个角度,核心数据就可能被干扰淹没——就像1963年沙尘暴里的烟雾信号必须保持足够浓度。”
测试成功的那一刻,机房内响起短暂的欢呼声。陈恒翻看完整的测试日志,优先级37级的传输成功率(100%)与常规数据的91%形成鲜明对比,两条成功率曲线的交点(第19分钟)恰好对应核爆模拟的起爆时间。他注意到日志纸边缘的水印图案(每平方厘米37个网格)与1963年密钥钢板的纹路密度完全一致,用铅笔在页边标注:“37级优先级=37克力签名压力=3.7安培雷电电流x10”,这个等式将两年的技术参数串联成完整闭环。报务员小李发现,60度夹角的正切值(1.732)乘以37级,结果约等于64——与1964年的年份数字相同。
“画面:夕阳透过机房窗户,在测试报告上投射出60度的光斑,光斑边缘的刻度(37毫米)与优先级旋钮的直径完全一致。陈恒将日志放进防潮档案盒,盒盖的密封胶条宽度(0.98毫米)与1961年齿轮模数形成历史呼应。远处的通信铁塔在暮色中投下阴影,阴影长度(37米)与优先级等级数值对应,塔尖与地面的夹角(60度)与示波器上的曲线夹角精确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