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年8月:部首加密层(第2页)
当天的技术会上,陈恒展示了部首加密的初步方案:“火”部的4画对应二进制“100”,“电”部的5画对应“101”,这些基础代码将作为密钥种子参与加密运算。他在黑板上演示“爆”字的加密过程:先拆笔画(19画)得一级密钥,再提取“火”部(4画)生成二级密钥,两者交叉验证后形成最终密文。“每增加一个部首加密层,破解难度就提升3倍,”他用粉笔在黑板上计算,三层叠加后的12倍难度值被红粉笔圈住,这个数字与1963年1月转接头加密器的金属触点数量(12个)形成技术呼应。
【特写:陈恒用卡尺测量练习本上“火”部的笔画宽度(0.98毫米),与1963年11月羊油保温层厚度一致。他在部首频率表上标注“37次=安全阈值”,旁画简易频率计示意图,指针指向37时的刻度线与1964年7月的6.3画\/字刻度线形成37:6.3的加密强度比。】
部首加密层的测试持续了19天。陈恒带领团队重点验证“火”“电”“雷”等12个核心部首的加密稳定性,每次测试都记录部首出现频率与破解成功率的关系:当频率低于37次\/100字时,破解成功率升至23%;达到37次时,成功率骤降至1.9%;超过40次则因冗余度过高导致传输效率下降7%。“37次是黄金平衡点,”他在测试报告中结论,表格里的“12倍难度”数据旁标注“=3层x4倍基础提升”,其中“4倍”恰好对应“火”部的4画数。
8月26日的终极破解测试中,北京总部派来的技术人员连续72小时实施攻击。当测试进行到第37小时,对方首次破解第一层笔画加密,但在部首加密层前停滞——系统记录显示,破解尝试次数从优化前的1962次增至
次,精确达到12倍增幅。陈恒在观察室盯着实时数据,当对方最终放弃时,屏幕显示的剩余破解时间(37小时)与部首频率参数形成隐秘闭环。报务员小李的练习本上,“火”部的临摹误差已控制在±0.1毫米内,笔画间的间距(0.98毫米)与1963年转接头加密器的触点间距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