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75章 年10月16日:起爆密令(第2页)

7时30分整,时钟的滴答声与密码机的预热提示音重叠。陈恒的手指落在“起”字的首笔按键上,按“横→竖→撇→捺”的顺序依次输入,每一次按键力度都控制在37克力——压力计的指针稳定在红区,与1964年9月的优化标准丝毫不差。输入“爆”字最后一笔捺画时,他余光瞥见窗外的铁塔影子,在这7秒内恰好移动1.9厘米,与手指在按键上的总移动轨迹19厘米形成1:10比例。报务员小李的声音从耳机传来:“信号强度98.7%,与年度成功率一致。”

【特写:密码机的显示屏上,11位二进制密钥随笔画输入动态生成,每一位的校验成功提示灯(绿色)按37毫秒间隔依次亮起。陈恒的手表秒针在7秒处与传输完成提示音同步跳动,表盘上的“10:16”刻度与日期形成巧合。操作台上的电波频率计锁定28.256兆赫,小数点后三位“256”与

信箱的后三位编号完全相同。】

传输开始的第3秒,“起”字的7画输入完成,系统自动生成前7位密钥“”。陈恒的手指按预设轨迹移动,从“起”字最后一键到“爆”字首键的距离(5.3厘米)与1964年7月的平均笔画数6.3画形成视觉对应。第5秒时,耳机里传来轻微的杂音,他立刻微调频率旋钮,28.256兆赫的指针纹丝不动——这是1963年声波伪装加密技术训练的本能反应。最后一笔捺画输入完成时,时钟秒针恰好指向7时30分7秒,屏幕弹出“传输成功”提示,与演练时的时间分秒不差。

指令传输完成后,陈恒保持手指悬停姿势37秒,直到北京总部的确认信号通过

信箱返回。信号中的校验码“37”与笔迹压力参数对应,他在日志上记录:“10月16日7时30分7秒,起爆指令加密传输完成,频率28.256兆赫,轨迹长度19厘米,耗时7秒。”笔尖划过纸面的力度(37克力)在纸上留下的痕迹,与1963年12月签名的渗透深度完全一致。窗外的铁塔影子已缩短至18.3米,7秒内的移动距离(0.7米)与密钥位数7形成10:1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