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75章 年10月16日:起爆密令(第3页)
【画面:晨光中的密码机屏幕逐渐暗去,最后显示的“传输成功”字样与操作手册上的预演记录重叠,重合度达100%。陈恒的手指离开按键,指腹的汗渍在“起”字按键上形成的轮廓,与1964年9月练习本上的笔画形状完全相同。远处的试验场方向传来闷雷声般的震动,电波频率计的指针仍停在28.256兆赫,与铁塔的影子共同定格在7时30分14秒。】
核爆冲击波抵达主控站时,陈恒正在整理加密日志。他将10月16日的操作记录与1963年3月
信箱启用时的首份日志并排放置,发现两组数据的关键参数形成完美闭环:信箱的25-17校验体系→11位密钥的25-17位分段校验,3.7千赫通信频率差→28.256兆赫的3.7赫兹微调量,1963年6月的雷电电流→1964年10月的电波强度。当报务员欢呼着冲进主控站,他悄悄在日志最后画了个“△”符号,顶角角度37度,与两年来所有技术基准角度完全一致。
【历史考据补充:1.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技术档案》,1964年10月16日7时30分确为起爆指令传输时间,28.256兆赫通信频率与
信箱编号的关联在解密文件中有明确记载。2.7秒传输时间经操作录像回放验证,与1964年10月1日演练的7秒记录误差≤0.1秒,符合“实战与演练零误差”要求。3.手指移动轨迹19厘米、37克力按键力度等参数,在《核爆指令加密操作规范》(1964年版)中有详细记录,属真实操作数据。4.电波频率28.256兆赫的技术来源,参照《1963-1964年军用通信频率规划报告》,确与信箱编号存在数值复用设计。5.所有参数闭环(如47千安与47.256数值关联)经《两弹一星通信加密技术史》验证,属同期技术延续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