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年9月:星历密符
卷首语
“画面:1965年9月的马兰基地观测站,星历表在台灯下展开,卫星过顶时间“19时37分”被红笔圈注,数字转化为二进制密钥“”的手写痕迹与星历轨迹重叠。特写算盘右三档珠子,磨损深度0.37毫米的凹槽与星历误差允许值±0.37秒形成1:1精度对应,星历表边缘的“△”符号顶角37度,与1964年10月核爆指令标记完全重合。数据流动画显示:19时37分=19x60+37=1177秒,0.37毫米磨损=星历误差允许值0.37秒x1毫米/秒,两者叠加生成的“1177+0.37=1177.37”与1965年8月的错误率0.37%形成3182:1的时空精度比。字幕浮现:当卫星的每一次过顶都成为密钥的生成节点,19时37分的时间与0.37毫米的磨损共同编织星地通信的密码坐标——1965年9月的加密层不是简单的参数叠加,是中国密码人用天文数据构建的星际加密坐标系。”
“镜头:陈恒的手指划过星历表上的卫星轨迹,指尖停在“19时37分”的过顶点,铅笔在旁标注“19→”“37→”的二进制转化公式。他拨动算盘右三档珠子计算星历误差,珠子碰撞的清脆声与观测站的报时声同步,每档珠子的磨损程度经卡尺测量均为0.37毫米。窗外的观测塔影子投射在星历表上,19时37分的影长(3.7米)与时间参数形成1:10比例,与1964年沙地图谱的精度标准一致。”
1965年9月6日清晨,陈恒在分析卫星通信加密漏洞时发现:3次模拟传输中,星历误差导致2次密钥同步失败,最后定位到过顶时间计算的精度不足。他将近三个月的卫星过顶记录(共196组)统计后,发现19时37分出现频率最高(19次),这个时间点的星历误差最小(平均0.23秒)。“卫星自己会告诉我们密钥,”他对观测组说,从抽屉取出星历表,首次尝试将“19时37分”拆解为密钥——19对应基础密钥段,37对应动态校验段,组合后通过算盘验证,右三档珠子的磨损恰好适应这个数值的高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