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年9月:星历密符(第2页)
当天的加密方案会上,陈恒展示了“星历表加密层”的操作流程:先从星历表获取卫星过顶精确时间(精确到秒),将小时数转化为5位二进制,分钟数转化为6位二进制,组合成11位星历密钥;每颗卫星分配唯一编号,与过顶时间交叉生成“星历密码”。他在黑板上演示19时37分的转化过程:19÷2=9余1→,37÷2=18余1→,组合密钥“”经校验无误。观测员小张用算盘复算时,右三档珠子卡顿明显,陈恒立刻标注:“磨损到0.37毫米就换珠子,这个精度不能降。”
“特写:陈恒用千分尺测量算盘珠子磨损深度,0.37毫米的读数与星历误差允许值0.37秒形成物理与时间的精度对应。星历表上的“△”符号用红笔绘制,顶角37度与1964年10月沙地图谱的三角形内角完全相同,符号旁标注的“19→37”换算公式与1963年签名压力参数形成技术呼应。”
星历加密层的测试持续了17天,重点验证19时37分这个关键时间点的密钥稳定性。每次测试都记录三组数据:星历预报时间与实际过顶时间的误差(≤0.37秒)、算盘计算的密钥生成时间(≤19秒)、“星历密码”与卫星编号的匹配成功率(≥98%)。数据显示,当使用右三档磨损0.37毫米的算盘时,计算误差降至0.02秒,比新算盘的0.11秒更稳定。“长期使用形成的磨损反而能提高精度,”陈恒在测试报告中分析,这个现象与1964年11月齿轮振动频率的稳定性规律完全一致,“就像老战士的肌肉记忆,越用越准。”
9月23日的实战演练中,“星历表加密层”首次全流程应用。陈恒站在观测屏前,当卫星按预报时间19时37分0秒过顶,密钥生成器自动输出“”,与算盘预计算结果完全一致。系统显示星历密码匹配成功率99.7%,误差0.03秒控制在0.37秒允许值内。他注意到演练时间(19分钟)与过顶小时数19形成1:1对应,星历表边缘的“△”符号在灯光下的投影,恰好覆盖1964年核爆指令记录上的相同符号——这个跨越11个月的符号闭环,让技术传承有了可视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