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年10月:弹道密钥(第2页)
当天的技术验证中,陈恒首次测试双密钥交叉校验机制。他让报务员按 10 秒间隔发送校验信号,同时拨动算盘计数,每档 10 颗算珠的碰撞声与计时器的滴答声同步。测试数据显示,当校验间隔稳定在 10 秒时,解密错误率从 1.9% 降至 0.37%,与弹道误差 ±0.37 公里形成精度闭环。“10 秒是平衡加密强度与传输效率的黄金间隔,” 他在记录本上标注,这个时间参数与算盘每档 10 颗算珠的物理特性形成巧妙呼应,“就像算珠必须归位才能计算准确,密钥也要定时校验才能保证安全。”
【特写:陈恒用卡尺测量算盘珠间距(1.9 毫米),与 1964 年齿轮模数 0.98 毫米形成 2:1 比例关系。弹道轨迹图上的 80 公里刻度线,与电波频率 37.256 兆赫的刻度线在透明坐标纸上完全平行。“8-0” 双密钥的二进制代码 “1000-0000” 投射在屏幕上,与导弹飞行的加速度曲线形成 8 个峰值对应。】
方案优化持续了 17 天,陈恒带领团队完成 196 组弹道数据的加密测试。重点验证三个核心参数:双密钥交叉匹配成功率(≥99%)、10 秒校验间隔的稳定性(误差≤0.1 秒)、37.256 兆赫频率下的传输完整性(丢包率≤0.3%)。第 190 组测试时,沙漠阵风导致频率波动至 37.258 兆赫,“0” 校验层立即触发警报,系统在 0.3 秒内完成频率修正 —— 这个响应速度恰好是弹道误差允许值 0.37 公里的 81%。“双密钥就像双保险,” 陈恒对技术组说,指着屏幕上的频率恢复曲线,“当一个密钥受干扰,另一个能立即补位。”
10 月 22 日的全流程演练中,“8-0” 双密钥方案首次实战应用。陈恒站在主控屏前,当模拟导弹升至 80 公里最高点,系统自动激活 “8” 密钥加密弹道数据,每 10 秒触发一次 “0” 密钥交叉校验。电波频率始终稳定在 37.256 兆赫,算盘每档 10 颗算珠随校验节奏被拨动,右三档磨损的珠子让计数效率提升 19%。演练结束时,系统显示全程加密成功率 99.7%,与 1965 年 9 月星历加密的成功率完全一致。他注意到 80 公里最高点的出现时间(370 秒)与 37 赫兹振动频率形成 10:1 比例,这个隐藏的技术关联被红笔圈在日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