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年10月:弹道密钥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10 月的马兰基地弹道分析室,弹道轨迹图上 80 公里最高点被红笔标注,“8-0” 双密钥的二进制转化 “1000-0000” 与轨迹曲线形成对应波形。特写算盘每档 10 颗算珠,右三档珠子磨损深度(0.37 毫米)与弹道误差允许值 ±0.37 公里形成 1:10 精度比。电波频率计显示 37.256 兆赫,小数点前 “37” 与 1964 年笔迹压力参数对应,后三位 “256” 与 信箱编号末三位完全重合。数据流动画显示:80 公里 = 8x10+0x1,10 秒校验间隔 x37 次 / 全程 = 370 秒飞行时间,两者叠加生成的 “80+37.256=117.256” 与 1965 年 9 月的星历密钥 1177 秒形成 1:10 的时空缩放比。字幕浮现:当弹道曲线与密钥波形在屏幕上重叠,80 公里的最高点与 10 秒的校验间隔共同计算着数据加密的安全系数 ——1965 年 10 月的方案不是简单的参数设定,是中国密码人用弹道数据构建的飞行加密方程式。】
【镜头:陈恒的手指在弹道轨迹图上标出 80 公里最高点,铅笔沿轨迹曲线滑动至顶点,在旁写下 “8-0” 双密钥。算盘放在轨迹图旁,每档 10 颗算珠的排列与 10 秒校验间隔形成视觉对应,右三档珠子的磨损反光在图纸上形成 0.37 毫米的光斑。电波频率发生器的指针锁定 37.256 兆赫,调节旋钮的刻度(每格 0.001 兆赫)与弹道精度要求完全一致。窗外的试验场跑道在阳光下延伸,长度(1900 米)与 37.256 兆赫形成 51:1 比例,与 1964 年沙地图谱比例标准一致。】
1965 年 10 月 5 日清晨,弹道分析室的暖气尚未完全升温。陈恒盯着连续 3 次导弹模拟飞行的数据报告,发现轨迹数据在传输中出现 4 次解密错误,最后定位到单一密钥抗干扰能力不足。他将弹道参数按高度区间拆解,80 公里最高点的误差最小(±0.37 公里),这个数值引起注意 ——1964 年核爆数据的误差率也是 0.37%。“用弹道本身做密钥,” 他对数据组说,在黑板上画下 “8-0” 双密钥方案:“8” 对应高度加密层(负责弹道坐标加密),“0” 对应归零校验层(负责数据完整性验证),两者交叉运行形成双重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