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年10月:密训传承(第2页)
8 时 37 分,学员进入教室。陈恒站在讲台前,举起教材第 19 页的 “风沙环境加密口诀”:“沙粒三千七每方,密钥校验按粒数;钢板厚度一九厘,核爆防护同标准”—— 每句 19 字的结构让学员在朗读时自然形成节奏,与密钥生成器的 19 位脉冲节奏完全同步。他展开卫星与铁塔模型,37 厘米高的卫星模型与 10 厘米高的铁塔模型摆放比例,与教材插图的 37:10 标注形成立体对应,学员小王用直尺测量后在笔记上写下:“37÷10=3.7,与错误率标准数值相同”。这个发现让陈恒点头:“参数间的数学关联就是最好的记忆方法。”
【特写:陈恒的教材修改稿上,“极端环境加密口诀” 的每个错字都用红笔修正,修改痕迹共 19 处,与学员人数形成对应。教材纸张的纤维密度(19 根 \/ 平方厘米)与 1965 年芨芨草散热垫密度完全一致,页码编号 “37” 的字体大小 0.98 厘米,与 1964 年齿轮模数 0.98 毫米形成 10:1 比例。考核用的密钥生成器按键行程 0.98 毫米,学员手指按压的力度经测量均为 37 克力,与 1964 年笔迹压力标准一致。成绩单上的 “3.7%” 红线,与 1966 年 9 月算法优化的容错参数线完全重合。】
培训进行到第 19 天时,戈壁遭遇沙尘天气,陈恒临时增加实战演练:让学员在沙粒浓度 3700 粒 \/ 立方米的模拟环境中生成密钥。学员小李的口诀背诵出现 0.37 秒卡顿,导致密钥第 19 位出错,错误率 3.7% 恰好卡在合格线上。陈恒翻开 1965 年 4 月的沙粒加密档案,指着 “3700 粒 \/ 立方米对应 37 次校验” 的记录说:“口诀不是死记硬背,要记住每个数字背后的环境参数。” 当天的晚自习,学员们在笔记本上绘制参数关联图:19 字口诀→19 位密钥→19 次校验,37:10 比例→37 米铁塔→37 级优先级,每个箭头都标注对应的历史测试数据。
10 月 30 日的结业考核中,19 名学员全部通过。陈恒在查看成绩单时发现:平均错误率 3.1%,低于 3.7% 的标准,其中 8 名学员达到 0.98% 的高精度,与 1964 年齿轮模数的精度标准形成呼应。考核用的卫星模型与铁塔模型经重新测量,比例仍保持 37:10,与教材插图的标注误差≤0.1 厘米。学员们的结业证书编号为 “-19-10”,前五位是信箱编号,中间两位对应 19 名学员,后两位对应 10 月培训期。他注意到证书上的 “合格” 二字繁体共 19 画,与口诀字数、密钥长度形成三重数值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