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04章 年 1 月:地面站的密钥坐标

卷首语

 

【画面:1967 年 1 月的戈壁滩,全站仪镜头里的经纬度刻度盘定格在北纬 41°、东经 87°,十字丝中心与地面钢桩的 “0” 刻度精准对齐。特写钢桩侧面的刻痕:“41+87=128” 与密钥生成器的初始值 “128” 完全匹配,天线基座的 37° 俯仰角刻度线与混凝土基础中的钢筋网格(12 厘米间距)形成几何投影。数据流动画显示:c37 混凝土强度 = 37 级优先级 x1pa \/ 级,钢筋间距 12 厘米 = 1963 年水冷流速 1.2 升 \/ 分钟 x10 倍放大,经纬度转化密钥公式:(41x87)÷30=119.9→取 19 位基础密钥前两位 “19”。字幕浮现:当戈壁滩的经纬度变成密钥的初始坐标,37° 仰角与 12 厘米钢筋间距共同编写着地面站的技术密码 ——1967 年 1 月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工程施工,是密码逻辑向物理空间的延伸。】

 

【镜头:陈恒的铅笔在坐标纸上划过北纬 41° 的弧线,笔尖在 “87” 的数字上停顿,铅笔芯直径 0.98 毫米的痕迹与经纬度刻度形成 1: 比例。施工队的钢卷尺测量钢筋间距,12.0±0.1 厘米的读数与图纸标注完全吻合,远处混凝土搅拌机的转速表显示 37 转 \/ 分钟,与天线俯仰角形成数值呼应。】

 

1967 年 1 月 5 日清晨,戈壁滩的寒风裹着沙砾打在临时搭建的帆布棚上,发出沙沙声响。陈恒裹紧棉大衣,手里攥着泛黄的坐标图纸,指尖在北纬 41°、东经 87° 的标注处反复摩挲。卫星通信地面站的站址选定工作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今天终于要将地理坐标转化为密钥初始值 —— 这个他琢磨了无数个夜晚的问题,此刻像块石头压在心头。帆布棚里的火炉烧得正旺,温度计显示 19c,与 19 位基础密钥的数字巧合让他稍感安心。

 

“陈工,全站仪架设好了。” 测量组长老李搓着冻红的手进来,他刚在选定的站址中心打下钢桩,桩顶的十字标记在寒风中微微颤动。陈恒跟着走出棚外,戈壁的风瞬间灌进领口,他眯眼看向全站仪的显示屏,经纬度数值跳动稳定后定格在 41.000°n、87.000°e。这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数字,是转化密钥的关键。他从口袋里掏出计算尺,在冻土上写下公式:(41x87)÷30=119.9,取整数 120 减去基础密钥长度 19,得到 101—— 这将作为密钥生成器的初始校验值。

 

老李在一旁看着他计算,不解地问:“经纬度直接用不行吗?为啥要绕这么多弯子。” 陈恒指着钢桩侧面的刻痕解释:“地理坐标是明的,密钥得是暗的,这样即使站址暴露,加密逻辑也不会泄露。你看 41 加 87 等于 128,正好对应密钥表的第 128 行,这就是隐藏的逻辑。” 他让老李测量钢桩直径,19 厘米的读数与基础密钥长度完美对应,这个发现让两人都露出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