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年 1 月:地面站的密钥坐标(第2页)
1 月 8 日,基础施工正式开始。钢筋工老张拿着图纸比划,12 厘米的钢筋间距标注让他有些犯难 —— 戈壁滩的冻土施工,钢筋间距误差不能超过 0.5 厘米。陈恒蹲在钢筋架旁,用卡尺逐一测量,当发现第三排钢筋间距有 12.6 厘米时,立刻让老张调整:“12 厘米对应 1963 年水冷系统的 1.2 升 \/ 分钟流速,放大 10 倍就是这个间距,差一点都会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密钥同步。” 老张嘟囔着 “比绣花还细”,但还是仔细地把钢筋挪到精准位置。
混凝土浇筑那天,陈恒盯着搅拌机的转速表,37 转 \/ 分钟的指针稳定跳动。他特意让实验室做了试块强度测试,c37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正好 37pa,与 37 级优先级参数形成隐性关联。当第一罐混凝土倒入基础模板,他弯腰检查坍落度,19 厘米的数值与基础密钥长度再次呼应,冰冷的混凝土在模具中慢慢凝固,仿佛在浇筑技术逻辑的基石。
1 月 15 日,天线基座开始安装。起重工老郑操控吊车将钢制基座吊到混凝土基础上,陈恒拿着水平仪反复校准,基座的水平误差必须控制在 0.98 毫米以内。“差 0.1 毫米都不行,” 他盯着水平仪的气泡,“天线俯仰角要调 37°,基座不平会让角度误差放大 10 倍。” 经过三次微调,水平仪显示误差 0.02 毫米,老郑抹了把汗:“这精度赶上钟表齿轮了。”
安装天线时,陈恒让技术员小王测量俯仰角的机械限位,37° 的刻度线必须与密钥生成器的角度参数完全同步。当小王转动刻度盘,发现 37° 位置的机械阻力与加密算法的核心阈值完全吻合时,陈恒突然想起 1965 年调试热管时的场景 —— 技术参数总能在不同领域找到呼应。他让小王记录下这个发现:“机械限位的 37° 阻力值,正好等于 37 级优先级的加密强度系数。”
基础施工进入尾声时,意外发生了。钢筋验收中发现有批次钢筋间距误差达到 12.7 厘米,超出标准 0.7 厘米。陈恒立刻召开紧急会议,调出 1966 年的齿轮加工标准:“0.98 毫米模数允许 ±0.002 毫米误差,钢筋间距也得按这个逻辑,误差不能超过 0.5 厘米。” 他亲自带着施工队返工,把每根钢筋的位置重新校准,直到钢卷尺显示 12.0±0.1 厘米的完美读数。
1 月 22 日,地面站开始系统联调。陈恒在密钥生成器中输入经纬度转化的初始值,屏幕显示与天线角度参数的匹配度 98.7%,与 1966 年的兼容性数据一致。当信号通过 37° 仰角的天线传输时,示波器上的波形与钢筋网格的 12 厘米间距形成 1:100 的比例对应,这种跨越物理与数据的呼应让在场技术员都惊叹不已。
调试中发现,混凝土基础的温度变化会影响天线稳定性。陈恒查阅资料后,在基础周围加装 19 根测温管,每根间距 12 厘米,实时监测温度梯度。数据显示,当基础温度变化 1c,天线角度会偏移 0.037°,这个数值被写入加密算法的补偿参数,与 37 级优先级形成动态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