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年 8 月:电子战中的秘密防线(第2页)
首次组合测试在8月10日进行,小李按陈恒的设计调试系统,370次/秒的跳频与0.37分贝的功率步长协同工作。当干扰强度升至37分贝,指令错误率从3.7%降至1.2%,但自毁指令仍出现两次误判。陈恒检查频谱发现,370次/秒的跳频在1.9ghz频段存在盲区,正好对应电子战模拟器的主攻频段,这个数值与1968年卫星通信的盲区频率完全一致。
“优化跳频频段分布,避开1.9ghz盲区。”陈恒参照1968年的频率规避经验,将370次/秒的跳频按37级优先级重新分配,核心频段的跳频密度提高1.9倍。二次测试时,错误率降至0.52%,自毁指令的加密强度提升至最高级,采用双密钥交叉验证机制,与1968年卫星姿态控制的校验逻辑一脉相承。
8月15日的全流程极限测试中,系统首次承受37分贝持续干扰。陈恒站在干扰模拟器旁,看着跳频指示灯按370次/秒的频率疯狂闪烁,功率计的指针随干扰强度波动精准调整。当自毁指令通过加密链路发出时,响应时间稳定在1.9秒,与1968年夜间测试的标准完全吻合,错误率最终锁定在0.37%,正好达到容错阈值的临界值。测试进行到第37小时,模拟干扰突然出现0.37秒的脉冲峰值,系统瞬间将功率提升19%,跳频频率临时增至407次/秒(370+37)。陈恒紧盯数据记录,脉冲过后错误率未出现波动,自毁指令的校验码始终保持完整。“这才是实战需要的抗干扰能力。”老郑擦着额头的汗感慨,1966年核爆测试时,他们曾因0.37秒的信号延迟丢失过关键数据。
8月20日的极端场景测试覆盖多种干扰模式,团队记录下37种典型干扰波形的应对数据。结果显示,跳频+功率自适应的组合策略在所有场景中错误率均≤0.37%,自毁指令的拦截率保持100%。陈恒分析发现,37分贝干扰强度下的功率消耗正好是标准工况的1.37倍,与干扰强度形成线性关系,这个比例与1964年齿轮模数的强度系数完全一致。
测试中出现意外:持续高功率运行导致设备温度升至50c,跳频精度出现0.037秒偏差。陈恒立即启用1968年高原测试的温度补偿算法,将功率自适应步长调整为0.37分贝/c,温度稳定后偏差完全消除,错误率回落至0.32%,比阈值还低0.05%。
测试进入尾声时,陈恒组织团队校准所有抗干扰参数,用37分贝标准信号发生器逐一验证。校准记录显示,跳频频率误差≤3.7次/秒,功率自适应精度达0.037分贝,均满足设计要求。小李在整理数据时发现,37分贝干扰与0.37%错误率的乘积正好是13.69,与37的平方根形成隐性数学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