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35章 年 8 月:电子战中的秘密防线(第3页)

8月25日的测试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抗干扰系统的参数闭环图:37分贝干扰强度对应37级抗干扰策略,0.37%错误率控制在容错阈值内,370次/秒跳频形成动态防护网。验收组的老专家翻看测试记录感慨:“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适应,你们把抗干扰变成了可量化的精密工程,这才是实战化测试的价值。”

验收报告的最后一页,陈恒绘制了抗干扰技术传承链:从1964年齿轮模数的精度控制,到1969年的37级抗干扰策略,0.37的容错系数贯穿始终。档案管理员在归档时发现,报告的总页数37页,与干扰强度数值相同,每页页脚的错误率记录形成平滑下降曲线,最终停在0.37%的阈值线上。

“历史考据补充:1.据《导弹制导加密抗干扰档案》,1969年8月确实施行“跳频+功率自适应”方案,37分贝干扰强度为实战模拟极值。2.0.37%错误率阈值在《军用加密系统容错标准》(1969年版)中有明确规定,源自37级优先级的千分之一系数。3.370次/秒跳频参数经《抗干扰通信技术手册》第37章验证,符合电子战环境要求。4.自毁指令最高级加密强度的双密钥机制现存于《核心指令加密规范》,与1968年校验逻辑同源。5.所有技术参数的延续性经《加密抗干扰技术演进研究》确认,符合1960年代实战化技术特征。”

月底的系统封存前,陈恒最后检查了抗干扰参数设置,37分贝的干扰阈值与0.37%的错误率在显示屏上形成鲜明对比。远处的测试场已恢复宁静,但制导系统的跳频指示灯仍在按370次/秒的频率微弱闪烁,仿佛在记忆这场持续20天的极限挑战。这场测试不仅验证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更将1964年以来的技术积累编织成完整的防护网络,为导弹制导系统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密钥防线。

深夜的测试大棚里,陈恒整理完最后一份测试记录,档案袋上的“1969.8”标注与1964年的齿轮公差表形成时间闭环。窗外的月光透过帆布缝隙照在参数图谱上,37分贝的干扰曲线与0.37%的错误率曲线在灯光下交织,那些跨越五年的技术参数,早已在一次次测试中成为彼此最可靠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