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49章 年 6 月:电磁干扰中的椭圆密钥(第2页)

 6 月 10 日的首次椭圆密钥测试在强干扰环境下进行,加密系统按 960x370 公里的椭圆参数生成非对称密钥,长轴方向保持基础通信频率,短轴方向按 37 级优先级动态跳频。当干扰强度达到 37 分贝时,解密成功率从 63% 提升至 89%,但陈恒发现短轴末端存在 0.37% 的波动,与 1968 年齿轮传动的侧隙误差形成对比。

 “增加短轴的频率冗余度。” 陈恒参照 1969 年 5 月沙漠测试的冗余设计,将 370 公里短轴的频率间隔从 10 千赫缩至 1 千赫,每个频段增加 3 位校验位,与 0.98 毫米齿轮的精度标准形成 1:100 适配。二次测试时,椭圆密钥的抗干扰曲线与干扰频段完全错开,解密成功率跃升至 98%,连续 196 次传输无错误。

 6 月 15 日的全射程通信演练中,导弹模拟飞行 960 公里的全程通信均采用椭圆密钥加密。当飞行至 370 公里处遭遇最强干扰,系统自动切换至短轴加密模式,频率在 37 个安全频段间动态跳转,解密延迟稳定在 1.9 秒,与 1969 年对接标准一致。小李在旁记录:“960 公里全程解密成功,最后 37 公里干扰区成功率 100%,误差 0.37% 以内!”

 演练进行到第 72 小时,模拟极端电子战环境的干扰强度提升至 45 分贝,椭圆密钥的短轴频段出现 2 处被干扰穿透。陈恒迅速启用备用短轴参数,将 370 公里调整为 379 公里,新增的 9 公里频段正好避开干扰峰值,系统在 0.98 秒内完成参数重置,老工程师周工看着恢复正常的界面感慨:“1968 年遇到这种干扰只能中断通信,现在椭圆密钥能动态规避,这才是实战水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6 月 20 日的抗干扰验收测试覆盖所有干扰场景,椭圆密钥的长轴短轴参数在每种工况下均保持稳定。陈恒轮班检查时发现,高温环境下长轴频率的稳定性下降 1.9%,他立即在算法中加入温度补偿系数,补偿精度设为 0.98%,与齿轮模数精度标准一致,调整后 960 公里全程的解密成功率稳定在 98%。

 测试进入尾声时,团队对 370 组干扰数据进行全面复盘:椭圆密钥抗干扰有效率 98%,长轴短轴参数匹配度 99.7%,极端环境响应时间≤1.9 秒。陈恒在验收报告上标注:960 公里长轴的射程适配性、370 公里短轴的抗干扰冗余度、0.98% 的补偿精度,三项核心指标均达实战要求。小李在整理档案时发现,370 公里短轴的数值是 1969 年 37 级优先级的 10 倍扩展,98% 成功率与 1969 年 12 月的 98.7 分形成精度延续。

 6 月 25 日的最终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椭圆密钥的技术闭环图:960 公里长轴 = 导弹射程 x1:1 映射,370 公里短轴 = 37 级优先级 x10 倍扩展,98% 成功率 = 0.98 毫米模数精度 x100 倍放大。验收组的老专家看着干扰下的通信波形感慨:“从对称密钥的被动防御到椭圆密钥的主动规避,你们用几何原理把干扰屏障变成了安全通道,这才是抗干扰通信的核心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