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年 2 月:黑障区外的红外信号
卷首语
【画面:1971 年 2 月的导弹再入试验场,弹头表面的红外信标发出 3.7 微米波长的脉冲信号,黑障区边界线内外的通信成功率曲线形成鲜明对比 —— 内侧维持 53% 的中断状态,外侧随距离增加升至 97%。3.7 微米的波长刻度与 1964 年设备的 0.37 微米参数形成 10 倍比例线,红外脉冲频率与解密指令序列完全同步。数据流动画显示:97% 成功率 = 红外预解密 x 黑障区外信号强度补偿,3.7 微米 = 1964 年 0.37 微米 x10 倍放大,预解密窗口 = 黑障持续时间 x1.2 冗余系数,三者误差均≤0.1。字幕浮现:当 3.7 微米的红外脉冲穿透黑障边缘,97% 的成功率不是技术突破的偶然,是 1964 年红外密钥思路跨越七年的实战落地。】
【镜头:陈恒的手指在红外参数表上划出波长对比线,3.7 微米与 0.37 微米的刻度间距在图纸上形成 10 倍比例,与 1964 年设备手册的标注完全吻合。接收设备的波长显示器稳定在 “3.7um”,黑障区模拟屏的成功率曲线在边界处从 53% 陡峭升至 97%,与历史参数档案形成隐性闭环。】
1971 年 2 月 7 日清晨,导弹试验场的寒风裹挟着沙粒,气温低至 - 12c,陈恒站在黑障区模拟控制台前,眉头紧锁地盯着解密成功率报表。屏幕上的曲线在黑障区内稳定在 53%,这个数字与 1964 年核试验时 “通信中断应急方案” 上的记录惊人相似。他从铁皮柜里翻出泛黄的 1964 年技术档案,“红外备用密钥” 的标题旁,0.37 微米的波长参数被红笔圈注,档案边缘因频繁翻阅已磨出毛边,与当前试验场的风沙侵蚀痕迹形成跨越七年的呼应。
“第 19 次模拟再入失败,黑障区内的解密指令全部丢失。” 技术员小王的声音带着冻僵的颤抖,他将裹着保温套的数据记录仪递给陈恒,屏幕上的中断时间与弹头再入黑障的持续时长完全一致。陈恒摩挲着 1964 年档案中 “黑障区外预加密” 的批注,突然意识到:需要在弹头进入黑障前就完成密钥传输,就像 1964 年用红外信号穿透烟雾传输指令的思路。
技术组的紧急会议在临时搭建的保温棚里召开,煤油灯的光线在黑障模拟图上投下晃动的光斑,53% 的成功率区域被红笔圈出,与弹头再入轨迹的重合度达 92%。“1964 年的红外设备功率太小,0.37 微米波长穿透性有限。” 老工程师周工用铅笔比划着传输路径,“现在需要放大 10 倍波长,3.7 微米的红外信号应该能在黑障边缘形成预解密窗口。” 陈恒在黑板上写出波长换算公式:3.7 微米 = 0.37 微米 x10 倍大气穿透系数,这个数值与 1969 年卫星通信的波长放大比例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