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97章 年 2 月:黑障区外的红外信号(第2页)

 首次红外信标测试在 2 月 10 日进行,团队在弹头模型表面安装 3.7 微米波长的红外发射器,接收设备架设在黑障区外 3 公里处。当模拟弹头进入黑障边界,红外信号的接收强度突然下降 19%,解密成功率仅提升至 67%,未达预期。陈恒检查参数时发现,波长稳定性存在 ±0.1 微米波动,他立即参照 1964 年设备的稳频标准,将波动控制在 ±0.03 微米内,这个精度正好是 0.37 微米的 1/12.3,与七年技术迭代系数吻合。

 2 月 15 日的低温环境测试进入关键阶段,-15c的严寒导致红外信标功率下降 3.7%。陈恒带领团队用保温材料包裹发射器,同时在接收端增加信号放大系数,放大倍数设为 10 倍,与波长放大比例保持一致。当模拟弹头以 7 马赫速度穿过黑障边界,接收设备成功捕捉到 3.7 微米的红外脉冲,解密成功率跃升至 89%。小王在旁记录:“预解密窗口提前 1.9 秒,正好覆盖黑障持续时间!” 测试中发现,红外信号在沙尘天气下衰减明显,陈恒立即启用 1970 年 5 月的抗干扰算法,将加密等级临时提至 37 级,稳定性显着提升。

 测试进行到第 72 小时,模拟极端黑障强度的再入环境,解密成功率一度回落至 63%。陈恒迅速调出 1964 年的应急补偿方案,在红外密钥中加入动态频率跳变,跳变间隔设为 0.37 秒,与原始波长参数形成隐性关联。系统在 1.9 秒内完成参数调整,最终成功率稳定在 97%,老工程师周工跺着冻僵的脚感慨:“1964 年只是理论设想,现在真的让红外信号在黑障外架起了密钥桥梁。”

 2 月 20 日的全工况验收测试覆盖不同气象条件,3.7 微米红外信标在沙尘、低温、强电磁干扰下均保持稳定。陈恒检查波长漂移数据时发现,经过 196 次测试后,波长偏差仍控制在 ±0.03 微米内,与 1964 年设备的精度标准形成 10 倍对应关系。小王整理档案时发现,97% 的成功率正好是 1964 年 53% 的 1.83 倍,与波长放大倍数 10 倍的平方根形成隐性数学关联,构成七年技术闭环。

 2 月 25 日的最终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黑障解密的技术闭环图:3.7 微米红外 = 1964 年 0.37 微米 x10 倍放大,97% 成功率 = 预解密窗口 x 信号补偿算法,跳变间隔 0.37 秒 = 原始波长参数 x1 秒 / 微米基准。验收组的老专家观看实时再入模拟,当弹头即将进入黑障区,红外信标的 3.7 微米脉冲提前触发解密程序,黑障区内的指令中断时段被完美覆盖。“从 0.37 到 3.7 微米,你们用 10 倍的技术跨越把红外密钥从图纸变成了实战方案,这才是黑障通信的安全保障。” 老专家的评价让在场人员都露出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