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63章 年 8 月:算盘上的射程密码(第2页)

 首次混合密钥测试在 8 月 10 日进行,小王按公式操作算盘换算,960 公里 x2=1920 里、960x1000= 米,提取前 4 位有效数字组合成 “”,密钥生成错误率从 2.3% 降至 0.7%。但陈恒发现第 19 位校验位存在 0.37% 的偏差,与 37 级优先级的最低误差标准吻合。“用算盘珠子碰撞频率校准校验位。” 他参照 1971 年 1 月算盘计算延迟补偿的经验,将每秒 3.7 次的碰撞声作为时间基准,每 3.7 次碰撞生成 1 位校验位,调整后总误差控制在 0.09%,与 1961 年齿轮模数精度标准一致。

 8 月 15 日的全流程换算测试进入关键阶段,陈恒带领团队轮班记录不同射程的换算数据,从 370 公里到 960 公里,混合密钥的生成成功率逐步提升。当测试 960 公里极限射程时,算盘珠子的碰撞频率稳定在每秒 3.7 次,与密钥传输频率完全同步,小王在旁标注:“19 位密钥生成耗时 19 秒,每秒碰撞 3.7 次,校验位误差 0.03%!” 测试中发现高温环境下算盘木质框架轻微变形,导致换算速度下降 0.5 秒,陈恒立即采用 1970 年温度补偿算法,将环境温度参数纳入校验位计算,补偿精度设为 0.37%/c。

 测试进行到第 72 小时,极端湿度条件下的纸张换算记录出现模糊,陈恒启用 1969 年开发的 “双备份记录法”,算盘计算与手写记录同步进行,两组数据的吻合度达 98.7%,与 1969 年系统最佳评分一致。老工程师周工看着整齐排列的换算底稿感慨:“1968 年靠笔算容易出错,现在算盘加算法双重保障,单位换算终于成了加密优势而非障碍。”

 8 月 20 日的系统验收测试覆盖所有射程参数,960 公里对应的 19 位密钥在不同环境下均保持稳定,换算错误率控制在 0.09% 以内。陈恒检查频率相关性数据时发现,每秒 3.7 次的碰撞频率经 196 次测试后仍保持稳定,与密钥传输频率的同步误差≤0.1 次 / 秒。小王整理档案时发现,19 位密钥的长度与 1968 年基础密钥完全一致,校验位算法与 1970 年磁带加密形成技术闭环。

 8 月 25 日的最终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单位换算加密图谱:19 位密钥 =“里 - 米” 混合数值 x1 位 / 数值 + 校验位,3.7 次 / 秒频率 = 密钥传输频率 x1:1 同步,0.09% 误差 = 1961 年齿轮模数精度 x1:1 映射。验收组的老专家观看算盘换算演示,当最后一位校验位随着第 3.7 次碰撞声生成,19 位密钥在屏幕上完整显示,与靶场实测数据完全匹配。“从齿轮模数到算盘频率,你们用每秒 3.7 次的碰撞声把单位换算锁进了加密闭环,这才是基础技术的极致应用。” 老专家的评价让在场人员自发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