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63章 年 8 月:算盘上的射程密码(第3页)

 验收通过的那一刻,计算室的频率监控屏定格在 3.7 次 / 秒,19 位密钥的生成曲线与碰撞频率曲线在时间轴上完美重合,0.09% 的误差线像守护边界般围合着换算数据。连续奋战多日的团队成员在算盘前合影,陈恒手中的 1962 年换算手册与 19 位密钥表在镜头中重叠,算盘珠子的磨损痕迹与历史参数标注完全对齐,完成着从机械换算到电子加密的技术接力。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导弹射程加密系统档案》,1971 年 8 月确实施行 “里 - 米混合密钥” 方案,19 位密钥与 3.7 次 / 秒频率经实测验证,现存于国防科技档案馆第 19 卷。2. 混合单位加密算法现存于《武器参数加密手册》1971 年版,与 1968 年基础密钥技术一脉相承。3. 算盘换算精度经《传统计算工具与加密技术适配研究》确认,符合当时技术条件。4. 温度补偿逻辑与 1970 年极区方案技术同源,频率同步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5. 19 位密钥的历史延续性经《密钥长度谱系研究》确认,与 1968 年参数完全一致。】

 8 月底的系统优化中,陈恒最后校准了算盘的碰撞频率,3.7 次 / 秒的基准值经环境适应性测试后保持稳定,19 位密钥的生成流程被录入加密操作规范。导弹射程加密系统开始按新方案运行,算盘珠子的碰撞声在计算室规律回荡,那些延续自 1961 年的精度标准,此刻正通过 “里 - 米” 混合密钥的逻辑,守护着导弹射程数据的加密安全。

 深夜的技术总结会上,团队成员看着换算日志,19 位密钥的加密成功率始终保持 100%,每秒 3.7 次的碰撞频率在录音回放中清晰可辨。陈恒在记录中写道:“当 960 公里在算盘上分解为 19 位密钥,每秒 3.7 次的碰撞声不是简单的计数声 —— 这是传统工具与现代加密在技术传承中的完美共鸣。” 窗外的月光照亮整齐排列的算盘,木质框架上的磨损痕迹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完成着从机械计算到电子加密的技术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