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71章 年 4 月:符号笔画的加密档案(第2页)

 首次符号握手测试在 4 月 10 日进行,小李按设计输入 “△” 和 “□” 符号,通信链路的失败率从 37% 降至 9%,但陈恒发现强电磁环境下符号识别出现 0.98 毫米偏差,与 1961 年齿轮模数的精度标准完全一致。“增加频率同步机制。” 他参照 1964 年警报频率的稳定性设计,将握手提示音频率设为 370 赫兹,正好是 37 赫兹的 10 倍,频率误差控制在 ±1 赫兹,调整后失败率降至 1.9%。

 4 月 15 日的全工况测试进入关键阶段,陈恒带领团队在高温、潮湿、电磁干扰等 7 种环境下验证通信稳定性。当模拟降雨导致信号衰减 37%,系统自动启动 1972 年 3 月的雨量补偿算法,37 位密钥长度临时扩展至 43 位,这个调整使握手成功率回升至 98%。小李在旁标注:“符号识别精度 1 毫米,频率同步误差 0.37 赫兹,握手延迟≤0.1 秒,全部达标!”

 测试进行到第 72 小时,极端低温环境导致符号显示出现微小变形,陈恒立即启用 1971 年 1 月的温度补偿逻辑,在符号识别算法中加入 0.01 毫米 /c的修正系数,与 1962 年算盘珠的热胀冷缩参数完全吻合。老工程师周工监听着 370 赫兹的提示音,示波器显示的波形与 1964 年档案中的 37 赫兹波形形成完美 10 倍缩放,“从单向传输到双向握手,符号没变,频率升了 10 倍,技术真的在一步步扎实推进。”

 4 月 20 日的稳定性验收测试覆盖所有通信场景,37 位握手密钥在各种干扰条件下均保持同步。陈恒检查符号精度数据时发现,“△” 和 “□” 的笔画线条经 196 次验证后仍保持 1 毫米宽度,与 1962 年算盘珠直径的误差≤0.01 毫米。小李整理档案时发现,37 位密钥的扩展逻辑与 1971 年 10 月的三重密钥体系形成技术呼应,两者的校验误差标准完全一致。

 4 月 25 日的最终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双向通信的技术闭环图:37 位密钥 = 符号笔画数 x 扩展算法 + 历史校验标准,370 赫兹频率 = 1964 年基准频率 x10 倍技术升级,1 毫米精度 = 1962 年算盘标准 x 跨十年传承。验收组的老专家观看实时通信演示,当 “△” 与 “□” 完成第 196 次握手,屏幕显示 “通信成功率 98%”,370 赫兹的提示音在测试中心清晰回响。“从 37 赫兹警报频率到 370 赫兹握手提示,你们用 1 毫米的符号精度把两个信箱锁进了同步闭环,这才是双向通信的安全根基。” 老专家的评价让在场人员露出欣慰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