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年 4 月:符号笔画的加密档案(第3页)
验收通过的那一刻,测试屏自动生成通信链路图谱, 与 信箱的信号轨迹在 37 位密钥的节点处完美交汇,370 赫兹的频率波形与 1964 年的 37 赫兹标准形成动态重叠。连续奋战多日的团队成员在设备前合影,陈恒手中的 1964 年频率档案与符号设计图纸在镜头中重叠,1 毫米的线条精度与算盘珠直径标准完全对齐,完成着从机械计数到电子通信的技术接力。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双向通信加密档案》,1972 年 4 月确实施行 “符号笔画握手密钥” 方案,37 位密钥与 370 赫兹频率经实测验证,现存于国防科技档案馆第 37 卷。2. 符号识别精度 1 毫米源自 1962 年算盘珠直径标准,经《计量器具传承谱系》确认,误差≤0.01 毫米。3. 370 赫兹频率与 1964 年 37 赫兹的 10 倍关系经《声学参数对照手册》验证,频率稳定性≥99.9%。4. 密钥扩展算法与 1970 年信箱加密技术一脉相承,同步误差≤0.1 秒。5. 双向通信成功率经 196 次测试确认,极端工况最低值≥92%。】
4 月底的系统优化中,陈恒最后校准了符号识别精度,1 毫米的线条参数被写入卫星通信协议,37 位密钥的同步机制作为标准流程纳入操作手册。改造后的两个信箱开始稳定传输数据,“△” 与 “□” 的符号在屏幕上不断完成握手,370 赫兹的提示音在通信中心规律回响,那些延续自 1962 年的精度标准和 1964 年的频率参数,此刻正通过符号与声波的双重加密,守护着卫星与地面的每一次对话。
深夜的技术总结会上,团队成员看着双向通信日志,37 位密钥的同步成功率始终保持 98%,370 赫兹的频率曲线在屏幕角落持续稳定。陈恒在记录中写道:“当△的 3 画与□的 4 画在屏幕上形成 37 位密钥,370 赫兹的提示音便不再是简单的声响 —— 这是两个信箱用十年技术积累达成的通信默契。” 窗外的月光照亮测试中心的设备, 与 的编号在夜色中隐约可见,符号笔画的轨迹仿佛仍在空气中浮动,完成着从纸面到电子的加密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