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年11月1日 戈壁残阳(第2页)
小郑的铅笔在草稿纸上划过,91% 的结果出来时,铅笔芯突然折断,断口处的倾斜角度与 1962 年那支断在相同计算步骤的铅笔完全一致。陈恒没有抬头,他正用圆规测量两个相邻峰值的间距,3.7 毫米的距离在图纸上形成规律排列,与 1962 年截获的美台气象加密电码格式高度相似。“再测三次。” 他的声音平稳,但指节因用力按住计算尺泛白 —— 他需要排除电离层突然扰动的可能性,这种自然现象曾在 1963 年造成过类似的信号畸变。
第三次测试时,异常信号突然消失了 7 秒。陈恒立刻让小郑切换到备用频段,19 兆赫的位置上,37 秒的闪烁再次出现,只是强度减弱了 19%。“不是自然干扰。” 他终于开口,将 1962 年的抗干扰手册摊开在桌面上,第 37 页的 “人为信号特征” 章节被红笔圈出,其中 “规律性中断” 一条下,标注着与此刻完全吻合的 7 秒间隔特征。
三、历史参数的隐性呼应
18 时 05 分,夕阳的金边刚好切过加密机的指示灯,陈恒换用 1962 年备用的接收天线,频段锁定在 37 兆赫。第 19 次测试时,杂音波形突然变得规律,每个脉冲的上升沿都比前一个滞后 0.01 秒,形成典型的人为调制特征。他想起三个月前核爆成功后,观测站收到过 19 组不明信号,当时误判为电离层干扰,现在看来,那些信号的间隔也接近 37 秒。
“拿 1962 年的抗干扰模块来。” 陈恒的声音有些发紧,指关节因用力捏着计算尺泛白。小郑抱来铁盒时,盒盖的合页发出 “咔哒” 声,与加密机第 37 次闪烁的节奏重合。模块接入后,陈恒转动校准旋钮,3.7 度的转动幅度让杂音衰减了 19 分贝,示波器上的重叠区域从 91% 降至 7%,剩下的 7% 正好是自然背景干扰的强度。
他翻开 1962 年的设备日志,11 月 1 日的记录显示,当年同一时段也曾出现过类似信号,只是当时的设备精度只能捕捉到 37% 的重合度。“技术进步了 19 倍。” 陈恒低声说,指尖划过日志上 “待验证” 三个字 —— 那是他六年前写下的批注,此刻终于有了答案。小郑突然发现,1962 年日志的第 37 页,铅笔绘制的波形图与眼前示波器上的图案,在 0.98 秒的间隔处完全重合。
四、团队协作的心理角力
19 时 12 分,夜幕完全覆盖戈壁,机房的柴油发电机开始不稳定,电压在 370 伏上下波动。陈恒在日志本上画图,37 秒的闪烁周期被分解成 19 个小周期,每个 2 秒的间隔里都藏着 0.02 秒的细微波动 —— 这是摩尔斯电码的典型特征。他忽然停笔,笔尖在 “91%” 旁画了个问号,这个数字让他想起 1962 年截获的一组模糊信号,当时的重合度计算也是 91%,只是那时的设备精度只能到 ±3%。
“郑,你觉得这像什么?” 陈恒突然问。小郑的手指在桌面上点出摩尔斯电码的节奏:“像在重复同一个单词,长度 3-7 个字母。” 他的声音带着不确定,但指尖的落点精准,每个间隔都是 0.98 秒。陈恒没有表态,只是让他调出 1962 年的摩尔斯电码手册,第 19 页的 “军事术语表” 中,“干扰” 一词的编码长度正好是 5 个字母,与信号波动规律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