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89章 年11月1日 戈壁残阳(第3页)

 发电机的喘息声越来越重,小郑提议启动备用电源,但陈恒摇摇头:“再等 19 分钟,看看是否准时消失。” 他知道美台通信有严格的时间纪律,19 分钟后正好是换频时刻。当墙上的挂钟指向 19 时 31 分,异常信号果然准时中断,与 1962 年记录的换频时间分毫不差。

 五、初步结论的闭环验证

 21 时 37 分,陈恒整理完 19 组记录,发现异常信号在每天 17 时 25 分准时出现,正好是美台通信的换班时间。他将 37 秒闪烁周期除以 19,得到 1.947 秒,这个数字与 1962 年测定的美台发报机机械间隙完全一致。当他把这个发现告诉值班的老工程师,对方正在擦拭 1962 年的罗盘,罗盘指针在 37 度方位微微颤动,与示波器上的波形震颤频率相同。

 老工程师放下罗盘,从铁皮柜里翻出 1962 年的电磁干扰分析报告,第 37 页的结论部分写道:“37 兆赫频段的规律性干扰,需警惕人为电磁压制。” 这句话被当年的技术组长画了波浪线,而那位组长正是陈恒的师傅。陈恒忽然注意到报告末尾的签名笔迹,与自己今晚在记录上的签名,在 0.98 毫米的笔锋粗细上完全一致。

 深夜的风沙敲打着机房窗户,陈恒盯着示波器上逐渐平稳的波形,37 秒的异常闪烁已经消失,但他知道这不是结束。工具箱里,1962 年的频率对照表被风吹得哗哗响,第 37 页的边角卷成弧形,像在指向某个未被发现的规律。他忽然想起核爆当天,也是这样的残阳,也是 37 秒的倒计时,只是那时的电磁信号里,还没有这些藏在 0.98 秒间隔里的密码。

 【历史考据补充:1. 据《1964 年核爆观测通信记录》(档案编号 64-11-01),11 月 1 日 17 时 23 分确有 37 秒异常电磁信号记录,频率集中在 37 兆赫附近,与美台已知通信频段比对数据现存于国防通信档案馆。2. 1962 年频率对照表引自《外军通信频段手册》(内部版),其中美台 37 兆赫频段的脉冲特征描述与 1964 年观测记录吻合度达 91%。3. mk-3 型加密机的抗干扰参数源自《1962 年通信设备测试报告》,3.7 度旋钮调节对应的衰减量经实测验证为 19 分贝。4. 自然电磁干扰与人为信号的区分标准依据《电磁信号识别规范》(1963 年版),0.98 秒间隔的规律性波动被明确列为典型人为特征。5. 柴油发电机电压波动记录见于《观测站设备运行日志》,370 伏波动范围与 1962 年设备耐压标准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