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99章 年12月20日 深山密令(第2页)

 三、心理博弈:指令与习惯的无声对话

 迁址通知的落款日期是 12 月 19 日,与陈恒 1962 年设定的 “西南地区加密参数生效日” 相差仅 1 天。小马忽然紧张:“会不会是加密参数泄露了?” 陈恒却指着密码本第 37 页的警告语:“1962 年就规定,地名加密与行政指令需差 1 天容错期。” 这句话让众人想起 1962 年编订时的争论 —— 有人坚持同步生效,是陈恒力主保留 1 天缓冲,此刻正好印证了他的预判。

 陈恒的指甲在 “四川” 二字上划出加密轨迹,动作与 1962 年首次标注时完全一致。他忽然意识到,这两年间每次校准这个词条时的微小修正,都在不知不觉中与迁址通知的参数形成呼应。周工在旁数着密码本上的校准次数:37 次,其中 19 次的修正值恰好弥补了通知印刷体的误差,“就像手指记住了该往哪用力”。

 凌晨的讨论中,有人担心迁址会影响加密系统的稳定性。陈恒翻开 1962 年的设备迁移预案,第 19 页的运输防震标准与当前的设备参数完全匹配,“1962 年连卡车减震器的型号都选好了,就等着今天用”。窗外的风掀起预案纸角,露出 1962 年的铅笔批注:“四川山地需加 0.37 毫米缓冲垫”,与此刻仓库里准备的缓冲材料厚度分毫不差。

 四、逻辑闭环:从测绘到迁址的参数链条

 晨光将密码本上的 “四川” 二字照得透亮,陈恒用红笔在通知上画出加密网格:“四” 字的笔画交点正好落在 1962 年测绘的 37 个加密点上,“川” 字的三笔则对应三个关键通信枢纽的经纬度加密值。他让小马将 1962 年的地名单编号与迁址通知的文件编号对比,两个 37 位的数字串仅在第 19 位有 0.1 的偏差 —— 这是 1962 年预留的行政区划调整容错值。

 “1962 年测了 19 种地形的加密适配性,四川山地的匹配度最高。” 陈恒铺开 1962 年的兼容性报告,第 37 页的评分表显示,四川地区的加密信号衰减率比其他区域低 0.98 分贝,“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要测这么细,现在才知道是为今天准备的”。周工用计算器验证参数链条:1962 年的测绘数据→地名加密规则→迁址通知参数→设备迁移标准,四者的数值偏差均≤0.01,形成完美闭环。

 中午的阳光穿过加密机房的窗户,在地面拼出 “四川” 二字的投影,与 1962 年密码本上的加密图案重叠。陈恒忽然想起 1962 年编订结束时,他在扉页写下的 “待续” 二字,此刻看来,这两个字的笔画加密,竟与迁址通知的文件头加密完全一致,“原来技术的故事,早就在 1962 年埋下了伏笔”。

 五、传承伏笔:深山里的技术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