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00章 年 12 月 25 日 设备清点(第2页)

 深夜的精度复测中,第 37 台设备连续运行 19 小时,加密指令的偏移量始终控制在 0.98 毫米范围内。陈恒在记录册上画了条水平线,从 1962 年的出厂点延伸到 1964 年的测试点,线的斜率为零,“这不是运气,是 1962 年的标准在对抗时间”。

 三、心理博弈:旧设备的信任考题

 打包工人第三次来催促时,团队爆发了争执。“带新设备多稳妥,这台都两年了。” 年轻技术员小马盯着第 37 台设备的磨损痕迹,语气里藏着担忧。陈恒没说话,只是将 1962 年至 1964 年的 37 次检修记录摊开,每页的 “运行正常” 印章都盖在同一位置,偏差≤0.37 厘米。

 “1963 年戈壁风暴时,全机房只有它没宕机。” 周工忽然开口,指着记录册第 19 页的故障统计,“新设备理论参数好,但没经过实战磨。” 陈恒慢慢转动设备的加密旋钮,第 37 圈时出现的轻微卡顿,与 1962 年验收时的现象完全一致,“它的脾气我们摸得透,这比新设备的 0.01 毫米优势更重要”。

 僵持到后半夜,小马被派去测试新设备的低温耐受性。-19c环境下,新设备的误差突然跳到 1.02 毫米,而第 37 台的读数仍稳定在 0.98 毫米。陈恒将两张测试纸叠在一起,旧设备的误差线像条钢绳,牢牢拽住了波动的新数据,“技术不光看参数,看的是时间考出来的性子”。

 四、历史闭环:37 与 19 的数字咬合

 清晨的阳光斜照进机房,陈恒在第 37 台设备的侧面画了条竖线,与 1962 年出厂时的校准线形成 90 度夹角。两条线的交点处,正好是齿轮组的核心位置,千分尺显示此处的间隙仍保持 0.37 毫米,与设计图纸的要求完全吻合。

 “把 1962 年的备用零件箱找来。” 陈恒忽然起身,箱子打开的瞬间,所有人都愣住了 —— 备用齿轮的模数标记也是 0.98 毫米,与设备当前需要更换的零件严丝合缝。周工数了数零件数量,正好 37 个,第 19 个齿轮上还贴着 “与 37 号机配套” 的标签。

 团队成员默默将设备抬进木箱,陈恒在箱壁写下三组数字:1962(生产年份)、37(设备编号)、0.98(精度标准)。这些数字在阳光下的影子,与 1962 年出厂时的装箱记录照片重叠,形成完美的几何闭环。“它从 1962 年的生产线来,现在要去三线的山洞里,走的是个圆。” 周工的烟袋锅在地上磕出火星,火星的落点距设备箱正好 37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