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03章 年1月15日 无电测试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1 月 15 日四川深山溶洞,断水断电的黑暗中,三根蜡烛在岩壁上投下密码本的影子。卷尺测量显示,投影文字高度 3.7 厘米,与 1962 年《野外密码通信标准》规定的字高误差≤0.1 厘米。陈恒的手指沿着投影边缘比对,指尖与 1962 年密码本上的铅字边缘完全重合,烛光晃动中,1962 年与 1965 年的字高刻度在岩壁上形成重叠的光晕。字幕浮现:当烛光代替电灯成为光源,3.7 厘米的投影里藏着 1962 年的标准线 —— 这是无电环境下对技术传承的精准丈量。”

 

一、环境适配:烛光里的参数校准

 

溶洞深处的寒气凝结在密码本的纸页上,陈恒用冻僵的手指捏着蜡烛,将烛台调整到距岩壁 1.9 米的位置 —— 这个距离是 1962 年《野外通信手册》规定的 “烛光投影标准间距”。技术员小马蹲在地上,用竹片制作的简易卷尺测量投影字高,竹片上的刻度是按 1962 年标准刻的,每厘米对应 3.7 毫米铅字实际尺寸。

 

“3.7 厘米整。” 小马的声音在溶洞里发闷,卷尺末端的红漆标记正好对齐 “川” 字的投影顶端。陈恒俯身查看 1962 年的密码本原件,纸面因潮湿有些发皱,但 “四川” 二字的铅字高度经测量仍是 3.7 毫米,与投影的 10 倍放大比例完全吻合。老工程师周工在旁记录:“第 19 组投影误差 0.05 厘米,符合 1962 年允许范围。”

 

烛光突然被气流吹得晃动,投影字高瞬间缩到 3.6 厘米。陈恒立刻稳住烛台,指尖在岩壁上划出一道刻痕:“记住这个位置,是气流稳定点。” 他想起 1962 年在东北山林测试时,也曾用同样的方法标记过烛台位置,刻痕深度都是 0.98 毫米,“环境变了,应对法子没变”。

 

二、标准承袭:3.7 厘米的历史刻度

 

溶洞外开始下雨,水滴顺着岩壁渗进,在密码本上晕出浅痕。陈恒赶紧将本子移到干燥处,发现被浸湿的 “山” 字投影高度仍保持 3.7 厘米 —— 与 1962 年防水测试中第 37 组数据的结果一致。小马翻出 1962 年的《密码本物理性能报告》,第 19 页明确写着:“经防潮处理的纸页,遇水后尺寸误差≤0.1 厘米。”

 

“当年定 3.7 毫米字高,就是考虑野外放大投影的需要。” 陈恒用指甲刮了刮密码本封面,耐磨涂层的厚度 0.01 毫米,与 1962 年的工艺标准分毫不差。他让小马用不同亮度的烛光测试,从 1 支到 3 支,投影字高始终稳定在 3.7-3.8 厘米区间,与 1962 年 “多光源补偿公式” 计算结果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