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年1月15日 无电测试(第2页)
周工忽然注意到,溶洞岩壁的平整度误差≤0.37 厘米,正好符合 1962 年对投影面的要求。“这地方像特意为 1962 年的标准造的。” 他打趣道,却见陈恒正用 1962 年的校准尺比对,尺身 37 厘米的长度与岩壁某段天然凹槽完全贴合,“不是巧合,是标准本身就来自野外实践”。
三、心理博弈:黑暗中的参数信任
午夜的溶洞格外安静,只有烛芯爆裂的轻响。第 37 次投影测试时,“密” 字的投影突然出现 0.15 厘米偏差,超出 1962 年的允许范围。小马额头冒汗:“是不是密码本变形了?” 陈恒却摸出 1962 年的备用本,两本叠在一起,厚度差 0.01 厘米,属正常误差。
“是烛光角度变了。” 陈恒调整烛台倾斜度至 3.7 度,这是 1962 年记录的 “最佳投射角”。果然,投影恢复到 3.7 厘米,与备用本的投影完全重叠。周工数着测试次数,第 19 次时大家都下意识屏住呼吸 ——1962 年的测试中,这个次数最容易出现气流干扰,此刻溶洞里的气流竟真的在此刻波动,与历史记录形成诡异呼应。
黑暗放大了每个人的紧张感。当第 37 组数据全部合格时,小马忽然笑出声:“1962 年的标准像个老伙计,在黑暗里帮我们盯着参数。” 陈恒没说话,只是将 1962 年与 1965 年的测试记录并排放,两页纸上的 37 组数据偏差均≤0.1 厘米,如同一串穿越三年的密码,在黑暗中完成了验证。
四、逻辑闭环:光与影的参数咬合
天快亮时,团队做了最后一次综合测试:用 19 节电池的残余电量点亮手电筒,替代烛光投射。结果显示,3.7 厘米字高的投影在两种光源下误差≤0.05 厘米,与 1962 年 “多光源兼容性测试” 的结论完全一致。陈恒在岩壁上画下光路图,烛光与手电光的夹角 37 度,形成的投影重叠区正好是 1962 年规定的 “加密有效区”。
“把 1962 年的光源补偿系数加进去。” 陈恒让小马计算,当烛光亮度降至 19 流明时,投影放大倍数需增加 0.1 倍,结果正好抵消亮度损失,保持 3.7 厘米字高不变。周工发现,这个系数与 1962 年第 19 号测试报告中的 “弱光修正值” 完全相同,“三年前的数字,今天还在管用”。
测试结束时,陈恒将所有数据按 1962 年的格式整理成表,37 组投影参数与对应的加密指令形成闭合曲线,曲线终点与 1962 年野外测试的终点误差≤0.01,“这不是测试,是给 1962 年的标准画了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