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年 2 月 3 日 冰雪施工(第2页)
午后开始化雪,料场积水结冰,陈恒让人在混凝土中多掺 3.7 公斤水,“按 1962 年的湿度补偿公式,每平方米积雪融水对应增加 0.1% 水量”。调整后的混凝土坍落度达 19 厘米,与 1962 年同湿度下的标准值误差≤0.5 厘米,“环境变了,公式里的数早就替我们算好了”。
三、心理博弈:冰碴里的标准坚守
下午三点,搅拌站的传送带因结冰打滑,第三罐混凝土的防冻剂掺入量误成 3.5%。陈恒发现时,混凝土已浇筑了 19 平方米,他立即让人用钢钎凿掉,冰碴混着混凝土碎块堆在一旁,像 1962 年长春工地那堆因配比不足而冻坏的废料。
“1962 年差 0.2%,整面墙开春后全鼓包了。” 周工的烟袋锅在冻土上敲出坑,“当时也是 - 7c,以为温度高没事,结果……” 陈恒没让他说完,指着刚凿开的截面,骨料间已有 0.1 毫米冰缝,与 1962 年的冻害初期特征一模一样。年轻工人小李不服气:“差 0.2% 至于吗?” 陈恒把 1962 年的事故报告拍在他面前,第 37 页的照片里,冻裂的混凝土中能看见清晰的冰夹层,厚度 0.98 毫米。
返工到深夜,重新浇筑的混凝土表面覆盖上草帘,与 1962 年的保温方式相同。陈恒每小时测一次温度,第 19 次测量时,核心温度稳定在 5c,与 1962 年同配比、同保温条件下的记录分毫不差。“不是不信任你们,是冰碴不骗人。” 他对围过来的工人说,声音被寒风撕得很碎,却像 1962 年的工号声一样有穿透力。
四、逻辑闭环:温度与配比的咬合曲线
雪停时,陈恒在工棚黑板上画下数据链:1962 年 - 19c(3.7% 配比→28 天强度 29 兆帕)→1965 年 - 7c(同配比→28 天预测强度 31 兆帕),两条曲线在 3.7% 配比处交汇,形成闭合环线。环内标注着 19 组对比数据,包括初凝时间、抗冻等级、水化热峰值,误差均≤0.5%。
“温度降 12c,强度只降 2 兆帕,全靠这 0.37 成的防冻剂。” 小马指着曲线交点,那里正好是 1962 年和 1965 年的施工日期 ——2 月 3 日,相隔三年。周工补充:“1962 年用的是东北产的氯化钙,现在用四川的,纯度差 0.3%,但 3.7% 的总比例把这点误差补上了。” 他拿出两份化验单,1962 年的纯度 97.3%,1965 年的 97.0%,差值正好被配比中的 0.3% 余量覆盖。
陈恒将当天的施工记录与 1962 年的装订在一起,两本记录的厚度都是 3.7 厘米,第 19 页的 “配比调整记录” 栏目完全对齐。“这不是巧合,是 1962 年的教训在替我们把关。” 他在合订本封面写下 “冰雪施工标准延续性验证”,笔尖的墨迹在 - 7c下干得很快,像极了那年长春工地上迅速冻结的混凝土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