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年 3 月 1 日 系统联调(第2页)
午后的温度升高3c,第19号站的偏差缩小到0.36秒。陈恒翻开1963年的温度修正表,第37行明确写着“每升温1c,补偿值减0.0033秒”,3c正好减少0.01秒。他让小马调整参数至0.36秒,同步精度恢复到0.01秒内,“连温度的影响都记在1963年的本子里”。
三、心理博弈:数据信任的代际较量
第三次联调前,年轻技术员小李提出用新算法重新计算补偿值。结果显示0.35秒,比1963年的公式少0.02秒。“现在的设备精度高,不用那么保守。”小李指着新设备的说明书,“允许偏差±0.05秒,差0.02秒没事。”
陈恒没反驳,只是让他看1963年的事故记录。第19页记载,某次联调因少用0.02秒补偿,第19号站在运行19小时后出现数据断裂,修复用了37小时。“1963年的0.37秒,是拿故障换的数。”周工把记录凑到小李眼前,纸页上还留着当时的咖啡渍,形状与第19号站的地形轮廓惊人相似。
联调进行到第19小时,按新算法运行的第19号站果然出现0.02秒漂移,与1963年的故障前兆完全一致。小李红着脸调回0.37秒,波形立刻稳定。陈恒拍了拍他的肩膀:“设备会更新,但电磁波的规律不会变——1963年的数,是规律给的保险。”
四、系统闭环:37与19的参数咬合
深夜的系统分析会上,陈恒在黑板上画出同步逻辑链:37个站点的布局(沿用1963年拓扑结构)→第19号站的绕射补偿(0.37秒源自1963年公式)→温度修正系数(每c±0.0033秒与历史数据一致)→总同步误差≤0.01秒(符合1963年验收标准)。每个环节的数值都与1963年形成交叉验证,如同一组精密咬合的齿轮。
“1963年联调了37天,第19天找到这个规律。”周工用粉笔将两年的同步曲线重叠,在0.37秒处形成闭合环线,“当时第19号站的操作员说,这偏差像刻在设备里的胎记。”小马突然发现,37个站点的编号中,只有第19号的海拔差是135米,其他站点的补偿值均≤0.3秒,与1963年“第19号为极限测试站”的设定完全吻合。
陈恒将两份同步报告的第19页并排放置,1963年的手写修正值与1965年的电子记录在显微镜下显示相同的误差分布,“不是巧合,是1963年的测试替今天的系统画好了校准线”。
五、联调沉淀:误差规律的技术传承
最后一轮联调结束时,37个站点的同步精度全部达标,第19号站的0.37秒修正值被录入系统固件。陈恒让小李在《操作手册》第37页补充:“第19号站需永久保留0.37秒补偿,参照1963年地形参数”,字迹力度与1963年手册的原作者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