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13章 年3月20日 阿尔巴尼亚请求

“卷首语”

“画面:1965年3月20日的通信机房,陈恒指尖夹着1962年《国际通信加密标准》第37页,纸张边缘因反复翻阅起毛。阿尔巴尼亚援建函的加密页放在旁边,第19行的密钥分组方式与他正标注的1963年版本完全重合,铅笔划出的波浪线在两页纸上形成相同的轨迹。阳光透过窗棂,将函件上的加密符号投影到1963年的测试记录上,投影与“第19套国际密钥”的标注误差≤0.37毫米。字幕浮现:当异国的函件遇上三年前的标准,相同的加密逻辑里藏着技术共通的密码——这是国际通信对同源标准的自然呼应。”

一、加密溯源:密钥结构的同源印记

清晨的邮袋在桌上投下方形阴影,陈恒拆开印有双鹰徽记的函件,加密页的密钥分组立即让他停住动作。第19组“37-19-3.7”的数字序列,与1963年我方《国际通信密钥手册》第37页的示例完全一致,连分隔符的间距都保持0.98毫米的标准。“这组密钥我们1963年用过。”他翻开1963年的加密日志,4月19日的记录显示,该序列用于中阿技术通报,误差率≤0.1%。

老工程师周工凑过来比对,1962年标准里“国际通用密钥生成算法”的公式,与函件加密页的底层逻辑完全咬合。“你看这个迭代次数,”他指着函件第7行,“37次迭代,正好是1962年标准规定的下限,我们1963年版本也沿用了这个参数。”技术员小马用密码机验证,函件的解密密钥长度1962位,与1962年标准规定的“年份对应位数”规则完全吻合——1962年对应1962位,1963年版本在此基础上增加37位校验码,函件恰好包含这部分扩展位。

陈恒忽然想起1963年的技术交流会,阿尔巴尼亚工程师曾抄录过第19套密钥的生成规则,当时他特意在旁标注“37次迭代确保抗破译性”。此刻函件的加密说明页,这句话被翻译成阿尔巴尼亚语,用词与1963年的翻译稿一字不差,连标点符号的误差都≤0.1个/页。

二、标准对照:1963年版本的跨国呼应

函件解密到第37行时,出现了一组特殊的校验码。陈恒立即找出1963年的《国际加密互认协议》,第19页的“校验码生成表”显示,该序列由“年份后两位+设备型号”构成,与函件中“65+w-37”的组合完全匹配,其中“w-37”正是1962年我方援助的加密机型号。“他们还在用我们1962年送的设备。”周工的烟袋锅在桌上轻磕,“这台机器的加密模块,当年还是我亲手校准的。”

争议出现在对第7组密钥的解读上,年轻技术员认为异国标准可能存在差异。陈恒却翻开1962年的互认测试记录,1962年11月19日的第37组数据显示,中阿双方的密钥偏差仅0.01%,远低于国际通用的0.1%阈值。“1963年我们更新算法时,特意保留了1962年的核心模块。”他让小马用1963年的解密机测试,函件在第19秒时完全显形,与1963年测试记录的解密时间分毫不差,“机器认得出同源的加密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