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年3月25日 方案准备 创建时间:10:07(第2页)
“1962年争论了37天,才把第19套定为核心。”周工的烟袋锅在桌面上敲出点,“当时第19次评审会,有人说‘这套算法能扛住核干扰,绝不能给别人’。”陈恒让小马做模拟对比:用第19套与其他算法加密同一份文件,前者在强干扰下的解密成功率98%,后者平均79%,差值19%正好是1962年设定的机密等级阈值。
年轻资料员小李不解:“少一套会不会影响系统稳定性?”陈恒没说话,只是调出1962年的冗余测试数据:37套算法中,第19套与第7套存在19%的功能重叠,剔除后通过第7套的参数补偿,整体稳定性仅下降0.37%,在允许范围内。“1962年设计时就留了后手,核心项必须可剥离。”
三、心理博弈:共享与保密的尺度较量
方案评审会上,有人提出保留第19套的简化版。陈恒翻开1962年的安全评估,第19页用红笔写着:“任何简化都会导致防护强度下降37%”,评估人签名与第19套算法的发明人完全一致。“1962年试过19种简化方案,全部在第37次攻击测试中被破解。”
周工展示了1963年的模拟推演:若第19套外泄,敌方可通过反向工程推算出我方核心加密逻辑,至少缩短37天的破解时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1962年用19次失败换来的教训。”陈恒让小李看第19套算法的最后一页,手写批注“防人之心不可无”的笔迹,与1962年某国撕毁合作协议后的会议记录笔迹相同。
争论最激烈时,陈恒突然让大家计算:37套算法的研发成本中,第19套占比19%,但防护贡献达37%。“这19%是我们的安全底线,不能让。”他将1962年的成本核算表拍在桌上,表格边缘的咖啡渍形状与此刻窗外的云影完全吻合,仿佛历史在无声呼应。
四、逻辑闭环:37与19的参数平衡
深夜的方案最终版上,36套算法的编号被圈出,形成的闭环恰好避开第19号位置。陈恒在旁边画下参数关系图:37套(总数)-19套(核心)=18套(基础),但实际保留36套,因18套基础算法均有2套冗余,与1962年“双备份”原则完全一致。
“你看这组数字。”周工指着1962年的国际兼容性清单,可共享的算法正好36套,与剔除第19套后的数量完全吻合。小马发现,36套算法的总运行效率比37套下降0.98%,与1962年设定的“可接受损耗阈值”分毫不差。“就像1962年的国际标准早为我们划好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