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16章 年4月10日 技术培训(第2页)

周工展示了1962年的生理监测数据:操作员在0.98秒间隔下的错误率仅1.9%,比0.5秒或1.5秒时分别低19%和9.1%。“这不是拍脑袋定的数,是1962年用19台生理仪测出来的。”技术员小马突然发现,教材中0.98秒的计算公式与1962年的完全相同,只是将“37级修正系数”替换为“19级修正系数”,结果保持不变。“就像公式早就预留了简化空间,核心参数始终锁定0.98秒。”

午后的实操课上,阿尔巴尼亚学员首次操作就出现0.37秒的延迟。陈恒翻开1962年的培训记录,第19页记载着类似情况:外国学员的适应期平均需要37小时,之后会稳定在0.98秒左右。“给他们看1962年的对比视频。”周工提议,视频里我方人员最初也有0.37秒误差,经过19天训练后达标,与当前学员的进步曲线完全重合。

三、心理博弈:教与藏的尺度把握

教材评审会上,有学员提出想了解37级完整系统。陈恒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播放了1962年某国因掌握完整层级导致的泄密事件纪录片,片中第19级以上的操作记录被红框标出。“1962年我们花了37天调查,发现泄密点正好在第19级的权限交接环节。”他指着教材第19页的警告语,与1962年事故报告的结论完全一致,都是“过度掌握层级等于暴露系统弱点”。

周工给学员展示1962年的培训反馈表,37国学员中19%认为“19级足够用”,81%建议“保留升级接口即可”。“你们看,”陈恒调出接口设计图,19级系统预留了37级的扩展槽,物理尺寸0.98厘米,“需要时我们可以远程升级,但现在必须守住19级的底线。”年轻学员不解为何0.98秒不能缩短,陈恒让他看1962年的误操作统计:响应时间每减少0.1秒,错误率上升1.9%,“这0.98秒是安全与效率的临界点”。

深夜的备课室,我方人员争论是否在教材中加入37级的理论概述。陈恒最终决定只附一张结构示意图,用虚线标出19级以上部分,标注方式与1962年给友好国家的教材完全相同。“1962年的老专家说,教技术要像给果树剪枝,保留结果枝,剪掉徒长枝,树才能长得好。”

四、逻辑闭环:19与37的参数咬合

培训总结会上,陈恒在黑板上画下参数关系图:37级系统的核心响应时间0.98秒(基础值)+0.37秒x(层级-19)(涉密补偿值),当层级=19时,总响应时间正好0.98秒,与简化系统完全一致。“1962年设计时就埋了这个逻辑,”他解释道,“19级是基础值,往上每加1级增加0.37秒,37级时总耗时3.7秒,与实操数据分毫不差。”

周工对比1962年与1965年的培训效果评估:37级系统的考核通过率79%,19级系统达91%,但两者的核心操作正确率均为98%,与0.98秒的响应标准形成奇妙呼应。技术员小马计算发现,19级系统的教材字数字,正好是37级系统字的53%,占比与19/37的数学比值误差≤0.1%。“就像1962年的设计者早就算出,19级是37级最精准的简化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