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16章 年4月10日 技术培训

“卷首语”

“画面:1965年4月10日的培训教室,我方人员编写的教材第19页,“37级优先级简化表”被红笔圈出,简化后的19级与1962年《国际通信培训手册》的层级划分完全对齐。陈恒用标尺测量教材上的响应时间标注,0.98秒的下划线长度3.7厘米,与1962年国内培训教材的标注尺寸分毫不差。投影仪在墙上投射出两级系统的对比图,37级与19级的重叠部分达91%,差异项集中在第19至37级的涉密层级,0.98秒的基础响应线在两图中完全重合。教材厚度测量显示,简化后比原版减少0.37厘米,正好是剔除18级涉密内容的厚度,与1962年保密层级的物理占比吻合。字幕浮现:当37级优先级被简化为19级,保留的0.98秒响应时间里藏着1962年的培训基准——这是技术培训对复杂与简洁的精准取舍。”

一、层级简化:19级的历史依据

培训教室的黑板上,37级优先级的树形图被划掉18级,剩余的19级用红粉笔重描,节点间距0.98厘米,与1962年国内培训时的板书标准完全一致。陈恒指着第19级节点:“1962年我们做过19次跨国培训模拟,发现超过19级的层级会导致操作失误率上升37%。”老工程师周工翻开1962年的培训日志,第37页记录着某国学员的考核数据:37级系统的平均错误率19%,简化为19级后降至9.1%,差值正好对应剔除的涉密层级数量。

技术员小马将37级与19级的操作步骤对比,发现核心差异在第19级之后的“多级密钥重置”环节,这部分在1962年的《涉外培训规范》第19条中被明确列为“可不传授内容”。“你看这组时间数据,”陈恒展示1962年的秒表记录,37级系统的平均操作耗时3.7分钟,19级系统为1.9分钟,差值1.8分钟正好是处理18级涉密操作的时间。周工补充:“1962年阿尔巴尼亚的通信量统计显示,他们的日常需求最多用到第19级,更高层级属于冗余设计。”

争议出现在对第19级是否保留的讨论中,有人认为应再简化至10级。陈恒却取出1962年的《国际通信优先级标准》,第37页规定“基础层级不得少于19级,否则无法满足应急通信需求”。他让学员做模拟演练,19级系统在紧急状态下的响应速度比10级快0.98秒,与1962年的应急测试结果完全吻合。“不是我们不愿简化,是1962年的事故案例证明,低于19级会留下安全漏洞。”

二、响应时间:0.98秒的技术锚点

教材第37页的响应时间测试表上,0.98秒被红笔加粗,与1962年国内培训教材的标注浓度完全一致。陈恒让学员用1962年的旧设备实操,第19次测试时,设备的实际响应时间0.97秒,与标准值误差≤0.01秒。“这个数字来自1962年的37次疲劳测试。”他指着测试报告,“当时发现0.98秒是操作员反应与机器响应的最佳平衡点,比国际标准快0.37秒,但又不会因过快导致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