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年4月20日 启程前
“卷首语”
“画面:1965年4月20日的设备仓库,第19台加密机的侧盖被螺丝刀撬开,泛黄的纸片从散热孔滑落,上面“1962年11月19日校准”的蓝黑钢笔字洇着水渍。陈恒用镊子展开纸片,0.37毫米的误差值与游标卡尺显示的当前测试结果完全重叠。阳光透过仓库高窗,在1962年的记录与1965年的检测单上投下相同形状的光斑,两者边缘的磨损弧度误差≤0.01厘米。技术员小马翻出设备档案,第19台的生产编号“62-19-37”中,“62”对应纸片上的年份,“19”是校准次数,“37”为误差允许值。字幕浮现:当三年前的校准记录从机器内部滑落,0.37毫米的误差里藏着时间无法改变的技术刻度——这是启程前对历史承诺的最后验证。”
一、记录的发现:散热孔里的时间胶囊
第19台加密机的外壳还带着调试时的温度,陈恒的螺丝刀拧到第19圈时,侧盖“咔嗒”弹开,比标准力矩多了0.37牛?米——与1962年《设备维护手册》第37页记载的“旧机开盖力矩补偿值”完全一致。老工程师周工蹲在旁边,用毛刷清理散热孔,突然停住动作:“有东西。”
纸片被灰尘粘在散热片上,边缘被气流吹得卷曲,露出“校准员:李”的签名。陈恒认出这是1962年负责东北片区校准的老李笔迹,签名末尾的墨点直径0.98毫米,与他1963年调职报告上的墨点完全相同。“1962年冬天,老李在长春零下19度校准的这批机器。”周工用指尖捻掉纸片上的冰渍残留,“当时他说‘这机器能抗住十年冻,误差不会超0.37’。”
技术员小马将纸片铺在检测台上,1962年的校准数据表格里,“第19次测试误差0.37毫米”的铅笔标注被圈红,圈的直径3.7厘米,正好框住当前游标卡尺的读数窗口。陈恒突然想起1962年验收这批机器时,第19台因误差超标返工3次,最后是老李手工打磨到0.37毫米,“他说这台是‘铁脾气’,得记着它的误差规律”。
二、误差的验证:0.37毫米的时间答卷
恒温箱显示23c,与1962年校准的标准温度相同。陈恒将1962年的纸片与新检测单并排放,两者的“水平轴误差”“垂直轴误差”“共振频率误差”三栏数值完全一致,最后一行“综合误差0.37毫米”的字迹重叠度达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