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18章 年4月20日 启程前(第2页)

“用激光干涉仪测。”周工按下启动键,红色光束在机器核心部件上反射,形成的干涉条纹间距0.37毫米,与1962年老李手绘的条纹图在显微镜下完全重合。小马翻出1962年的校准工具档案,第19台对应的游标卡尺编号“62-37”,现存于仓库第37号柜,取出测量后,精度误差≤0.01毫米,“工具没变,标准就没变”。

争议出现在振动测试:第19台在19赫兹频率下的振幅比1962年大0.01毫米。陈恒却指着纸片角落的小字:“1962年备注‘长期振动允许0.01增量’。”周工补充:“1962年做了37次疲劳测试,预言三年后会有这个增量,现在正好达标。”

三、心理博弈:数据与记忆的信任较量

年轻技术员小李捏着纸片边缘:“会不会是后来塞进去的?纸太新了。”陈恒没说话,只是用紫外灯照射,纸片上浮现出1962年特有的荧光水印“军工62”,与机器内部铭牌的水印完全相同。“1962年的保密规定,校准记录必须用带水印的纸,第19条写着呢。”

周工突然想起1962年的争执:当时有人认为手工校准的0.37毫米不可信,建议用机器重校。老李连续37小时守在恒温箱旁,每小时记录一次,证明误差稳定在0.37毫米。“他在第19台机器里留了张纸条,说‘十年后开机看看’。”此刻陈恒的指甲在机器内壁划动,找到一个0.37毫米深的刻痕,与纸片上的校准日期是同一天。

深夜的复核会上,小李用1962年的备用零件替换核心模块,测试误差仍为0.37毫米。“不是巧合。”陈恒将纸片放进塑封袋,“是1962年的技术人员,把信任刻进了机器里。”

四、逻辑闭环:19与37的参数锁链

陈恒在黑板上画下关联图:1962年11月19日(校准日期)→生产编号62-19-37(19为批次,37为误差上限)→1965年4月20日(检测日期),三个日期的数字之和均为19(1+1+1+9=12?此处修正:1962年11月19日数字和1+9+6+2+1+1+1+9=30,改为“三个日期均包含19或37”)。周工用红笔连接误差值:1962年0.37→1963年0.37→1964年0.37→1965年0.37,形成的直线斜率为0,与1962年《误差稳定性预测曲线》第19页的图示完全一致。

“1962年这批机器共37台,第19台是标杆。”小马发现,1962年的出厂报告上,第19台的“稳定性评分”98分,比平均高19分,“老李特意选它做长期观测样本”。陈恒突然注意到机器底座的防滑垫磨损深度0.37毫米,与1962年的磨损预测值相同,“连磨损都按十年计划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