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19章 年4月25日 跨洋调试

“卷首语”

“画面:1965年4月25日莫斯科站的调试台,1962年的国际频率表第37页被压在示波器下,37赫兹的带宽红线与当地标准的35-39赫兹区间完全重合。陈恒的铅笔在频率曲线交点处停顿,笔尖与1962年“兼容带宽”的英文标注重叠。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频率表上投下19道竖痕,第19道正好落在37赫兹刻度线,与莫斯科技术人员的校准记录误差≤0.1赫兹。技术员将设备调至37赫兹,示波器显示“与本地信号同步”,波形与1962年日内瓦会议的标准波形在屏幕上重叠。字幕浮现:当1962年的频率表遇见莫斯科的接收标准,37赫兹的带宽里藏着国际通用的技术语言——这是跨洋调试对历史标准的跨境验证。”

一、频率校准:37赫兹的国际带宽

莫斯科站的室温保持在19c,与1962年《国际频率校准环境标准》规定的温度误差≤1c。陈恒展开1962年的频率表,牛皮封面因多次翻阅磨出毛边,第37页“37赫兹兼容带宽”的蓝色印章与当地技术手册的红色印章在重叠处形成紫色,光谱分析显示两种油墨的成分符合1962年国际印刷标准。

“1962年在日内瓦,37个国家共同确定这个带宽。”老工程师周工指着表中35-39赫兹的区间标注,俄文译本的“兼容”一词与中文批注的笔迹力度完全相同。当地技术员安德烈用频谱仪测试,我方设备在37赫兹处的信号强度比当地标准高0.37分贝,陈恒立即调出1962年的补偿公式,第19条写明“跨境传输允许+0.37分贝增益”,公式旁的铅笔演算与当前计算步骤完全一致。

争议出现在频率稳定性测试:莫斯科设备的波动范围是±0.5赫兹,我方设备按1962年标准控制在±0.37赫兹。安德烈皱眉:“没必要这么精确。”陈恒却翻开1962年的事故案例,第37页记载1959年某次跨洋通信因超0.13赫兹波动导致密钥失效,案例配图的波形畸变与此刻安德烈设备的测试曲线重合度达91%。“37赫兹不是随意定的,是1962年用19次失败换来的安全区。”

二、标准承袭:1962年频率表的跨国验证

安德烈带来1965年莫斯科最新频率规范,第19页的“民用通信带宽”赫然标注35-39赫兹,与1962年国际频率表的37赫兹中心值形成对称分布。陈恒用圆规测量,37赫兹正好是该区间的几何中点,与1962年《频率区间划分指南》第37页的“黄金分割点”理论完全吻合。

“你们的1962年表,比我们的新规范还准。”安德烈的指尖划过频率表上的俄文批注,那是1962年苏联代表留下的,墨迹中的铁元素含量与陈恒此刻使用的钢笔墨水完全相同。周工取出1962年的校准录音带,播放的37赫兹正弦波与莫斯科站的基准信号在示波器上形成稳定的李萨如图形,相位差≤0.37弧度,符合1962年国际同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