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年 6 月 20 日 技术移交(第2页)
争议出现在第 37 处注释:“禁止在海拔 1900 米以上使用第 7 级权限”。哈桑认为阿尔巴尼亚最高峰仅 2751 米,无需此限制。陈恒却翻开 1962 年的《高原加密报告》,第 19 页记载海拔每升 100 米,密钥稳定性下降 0.37%,按此计算 2751 米的误差值达 10.1%,恰好超出安全阈值,“1962 年在青藏高原测的这个数,放之四海而皆准”。
三、心理博弈:批注里的信任拉锯
哈桑的团队质疑中方注释 “过度保守”,尤其第 19 处对响应时间的严格限制。陈恒没说话,只是将 1962 年的《误判案例集》放在桌上,第 37 页记载某次因放宽至 1.0 秒,导致 19 组密钥被误判,与地拉那当前的设备误判概率曲线完全重合。
玛丽卡试图擦掉第 7 处的雨天注释,认为本地防雨措施更先进。周工立即启动模拟降雨,未按注释调整的系统在 37 分钟后出现密钥漂移,漂移量 0.37 毫米,与 1962 年广东案例的记录分毫不差。“这些注释不是枷锁,是 1962 年用 37 次故障换来的保险。” 陈恒指着手册扉页的国际标识,“就像这个齿轮,少一个齿都转不动”。
深夜的争论中,哈桑突然发现第 37 处注释的页边有 1962 年的咖啡渍,形状与阿尔巴尼亚地图的轮廓惊人相似。陈恒告诉他:“1962 年编写注释时,我们查过你们的地理数据。” 当哈桑按注释调整高原参数,测试通过率从 81% 升至 98%,与 1962 年的验证结果一致,他的钢笔在注释旁画下的对勾,角度与 1962 年批注的对勾完全相同。
四、逻辑闭环:标识与注释的参数咬合
陈恒在黑板上画下关联图:国际标识(1962 年通用标准)→37 处注释(1962-1964 年专项测试)→地拉那实测数据,三者形成的三角形面积 19.62 平方厘米,正好是 1962 年的年份数字。周工补充:“37 处注释对应 37 项国际标准的补充项,第 19 处正好填补第 19 项标准的高原空白。”
小马计算注释的技术密度:平均每 1.9 页出现 1 处,与 1962 年国内手册的注释密度完全一致,且所有注释的关键词均出自 1962 年国际标准词汇表,“就像给国际标准加了副中文注解的眼镜”。陈恒注意到手册的总页数 196 页,减去 37 处注释的增补页,正好 159 页,与 1962 年国际标准版的页数相同,“连厚度都在遵循 1962 年的平衡公式”。
当阳光以 37 度角照射手册,国际标识与中方注释的阴影形成交错网格,每个交叉点的坐标都对应 1962 年的某项测试数据,其中(19,37)点的参数,与地拉那当前的加密强度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