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36章 年8月10日 国际对比(第2页)

 

“1962 年我们派代表参加了 17 次标准制定会。” 赵工的烟袋锅在参数表上敲出点,落点形成的图案与 1962 年国际会议的投票结果分布图相同,“这 17 处调整,每处都能在当年的会议纪要里找到依据”。我方技术员小李对比两地的抗干扰测试,地拉那修改的 17 处滤波参数,与 1962 年国际抗干扰联盟发布的 “37 种典型场景解决方案” 吻合度达 98%,其中第 19 种山地杂波的处理方式完全一致。

 

最显着的吻合出现在操作员培训体系:地拉那保留的 37 种错误案例中,17 种与 1962 年国际培训教材的 “必训错误” 完全重叠,错误代码的首位数字均为 17,与国际错误分类标准的编号规则一致。陈恒调出 1962 年的国际资格认证试卷,地拉那技术员的考核题目与该试卷的重合率达 17/19,“就像用同一本教科书培养的技术员”。

 

三、心理博弈:标准认知的跨国磨合

 

对比论证会上,有人质疑地拉那的 2 处超范围调整:“为什么要偏离 1962 年标准?” 陈恒没说话,只是投影 1962 年的《地域豁免条款》,第 37 页允许 “特殊地质区域” 对 2 项非核心参数进行调整,地拉那的修改恰好符合该条款,当年投票通过该条款的 19 个国家中,包括阿尔巴尼亚。

赵工展示 1962 年的争议记录:国际会议上我方代表曾为这 2 项参数的调整权据理力争,最终写入条款的表述与地拉那的修改说明几乎一致。“1962 年我们花了 19 天说服其他成员国,现在不能自己推翻共识。” 我方技术员小张计算调整影响:2 处修改对系统兼容性的影响≤1.7%,在 1962 年标准 “≤2%” 的容忍范围内,与国际兼容性测试的结果误差≤0.1%。

 

深夜的模拟测试中,小李故意将地拉那的 2 处调整参数恢复为国内值,系统与国际通用设备的匹配度立即下降 17%。“1962 年的标准早就证明,这 2 处必须按地域调整。” 陈恒指着测试报告,数据曲线与 1962 年的地域影响预测图完全重合,“不是偏离,是对标准精神的准确执行”。

 

四、逻辑闭环:17 与 19 的参数锁链

 

陈恒在黑板上画下标准链:1962 年国际标准(37 项核心条款)→地拉那系统(19 处调整)→17 处符合核心条款→2 处符合豁免条款,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链条的每个节点都源自 1962 年的设计:17=37-19-1 的吻合数量公式,与国际标准中 “核心条款与地域条款的比例” 完全一致。

 

赵工补充数学关联:地拉那 17 处调整的参数值,均为 1962 年标准值的 0.37 倍或 1.9 倍,符合 “国际标准 x 地域系数” 的计算法则,该系数在 1962 年《地域参数手册》第 17 页有明确记载。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17 处吻合调整的执行时间均为 1965 年 5 月 17 日,与 1962 年国际标准的生效日期相隔 1170 天,正好是 37 个月 x30 天,“时间都在按国际标准的节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