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年 8 月 15 日 电力方案(第2页)
“1962 年为测这个参数,磨坏了 37 副手套。” 赵工指着预案中的 “双人协作模式”,两人交替摇动的间隔 19 秒,与 1962 年体力分配研究的 “最优恢复周期” 完全吻合。我方技术员小李模拟核爆后场景,在 19c低温、19% 湿度的隧道环境中,第 19 套方案的供电稳定性比柴油发电机高 37%,与 1962 年寒区测试结果误差≤1%。
最关键的验证在第 19 段隧道:人力发电机带动的通信设备在 19 千伏 / 米电磁干扰下,信号衰减仅 0.37 分贝,远低于 1962 年设定的 “1 分贝安全线”。陈恒翻开 1962 年的《防电磁设计手册》,第 37 页明确 “人力传动无电磁辐射,是核环境下的最优选择”,手册批注的笔迹力度与我方战士的签名完全相同。
三、心理博弈:极限方案的信任拉锯
方案评审会上,后勤组质疑第 19 套的持续能力:“190 瓦撑不了 37 小时。” 陈恒没说话,只是播放 1962 年的野外生存录像,19 名战士轮流操作同款发电机,连续供电 37 小时 20 分钟,与预案的设计极限误差≤1 分钟。
赵工的烟袋锅在体力消耗表上敲出点:“1962 年第 19 次论证会,我们用 37 组数据证明,人体输出 190 瓦时的糖原消耗速度,正好匹配 4 小时轮换制。” 我方技术员小张计算生存余量:隧道储备的压缩饼干可支持 19 人连续工作 19 天,与 1962 年《极端环境补给标准》的 “19 天临界值” 完全一致。
深夜的模拟断电中,年轻战士小王摇到第 19 分钟时力竭,陈恒立即启动双人协作模式 —— 这个切换时机与 1962 年的应急手册第 19 页标注完全相同。“1962 年就有新手撑不住,早留了后手。” 当小王看到电压始终稳定在 37 伏,突然明白:“这不是靠蛮力,是靠 1962 年算好的节奏。”
四、逻辑闭环:37 与 19 的生存链条
陈恒在隧道黑板上画下供电逻辑链:1962 年野外生存标准(人力发电 190 瓦)→1965 年第 19 套预案(完全复刻参数)→37 套预案形成 “主力 - 备用 - 人力” 三级体系,每个环节的参数都源自 1962 年的实测:37=19x2-1 的预案数量公式,与 1962 年 “双重冗余 + 1” 的设计原则完全吻合。
赵工补充体力数学关联:190 瓦输出 x37 分钟 = 7030 焦耳,正好等于 1962 年测定的 “人体单次最大安全输出能量”,而 37 套预案的总供电能力,恰好覆盖 19 种可能的断电时长。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第 19 套方案的齿轮模数 3.7 毫米,与 1962 年的设计图纸误差≤0.01,转动时的噪音频率 19 赫兹,在 1962 年《隐蔽通信规范》的 “静音阈值”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