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39章 年 8 月 25 日 阿尔巴尼亚反馈(第2页)

 最关键的溯源指向设备编号:阿尔巴尼亚出现误差的是第 19 台设备,与 1964 年国内测试中误差率最高的第 19 台样机编号相同。陈恒检查生产记录,两台设备均产自 1964 年 7 月 19 日,使用的第 37 号电容批次相同,该批次的温度系数比标准值高 0.01,在 1964 年的出厂报告中被特别标注,“这不是故障,是我们早就知道的特性”。

 三、心理博弈:数据信任的跨国验证

 收到报告的当天,某年轻工程师质疑:“0.98% 的吻合度可能是巧合。” 陈恒没说话,只是投影 1964 年的《误差预测模型》,第 37 页用红色曲线预测 “境外使用 1 年后,错误率仍将稳定在 0.98%±0.02%”,与阿尔巴尼亚的实测结果误差≤0.01%。

 赵工展示 1964 年送别阿尔巴尼亚技术员时的培训记录,第 19 页特别标注 “37 次通信后需重启设备”,而地拉那恰好在第 37 次通信前未执行重启,与国内 1964 年因相同操作导致误差的记录完全吻合。“1964 年就担心他们省略这个步骤,特意在手册第 37 页画了红框。” 我方技术员小张计算信任度系数:两地误差数据的关联度达 0.98,远超 0.7 的显着相关阈值,与 1962 年《跨国数据可信度标准》的要求一致。

 深夜的复盘中,阿尔巴尼亚技术员的视频连线突然中断,重连后他坦言曾怀疑是设备故障。陈恒将 1964 年的误差修复视频发给对方,画面中我方人员的操作步骤与地拉那技术员的应急处理完全相同,连按压复位键的力度都一样 ——1.9 公斤,“1964 年的经验早就替你们试过了”。当对方的瞳孔在视频中放大时,与 1964 年国内技术员发现误差吻合时的反应完全同步。

 四、逻辑闭环:37 与 19 的参数锁链

 陈恒在黑板上画下误差链:1962 年设定容错阈值→1964 年国内测试验证 0.98% 错误率→1965 年阿尔巴尼亚 37 次通信重现该误差率,每个节点的参数都符合 1962 年《误差传递公式》,其中 0.98%=19÷1937x100%,分母正好是 1962 年至 1965 年的总天数。

 赵工补充环境关联:阿尔巴尼亚的 1 次误差发生时,太阳黑子活动强度 190 单位,与 1964 年相同强度下的误差概率完全一致,记录在《空间天气影响报告》第 37 页。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37 次通信的平均信号强度 19 分贝,与 1964 年的测试强度误差≤0.37 分贝,“信号强度每降 1 分贝,误差率上升 0.05%,这个规律两地完全一样”。

 暴雨导致国内通信短暂中断时,陈恒趁机模拟阿尔巴尼亚的误差场景,注入 0.37 秒的延迟后,错误率立即升至 0.98%,与地拉那的结果分毫不差。“1962 年设计时就把所有变量串成了链,缺一个环节都出不来这个数。” 他指着模拟数据,误差发生的概率分布曲线与 1964 年的预测曲线重叠度达 91%。